修水县位于赣西北修河上游,居幕埠山脉和九岭山脉之间,是湘、鄂、赣三省的交界处,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有着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以及迷人的自然风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和党中央确立的中部崛起战略及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实施,修水县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契机。
翻开史册,修水县产茶历史悠久,是江南著名的茶区之一,是“宁红”源产地和主产区。早在930年前,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将家乡精制的“双井绿”茶推赏于京师,一时名振京城,被欧阳修誉为“草茶第一”,苏东坡、欧阳修、司马光等赞美双井茶的诗达30多首。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种茶面积达43万亩,年产茶20万担。宁红工夫茶早在19世纪末就远销欧美,沙俄太子赠予“茶盖中华,价甲天下”奖匾。在上海、汉口等地曾有“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之美誉。当代茶圣吴觉农题词:“宁红、祁红并称世界之首”。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中国抵达上海,到百年老字号茶室“湖心亭”品茶时,首选的就是“双井绿”茶,女王品尝后赞不绝口。
因此修水有着十分厚重的茶文化底蕴。到解放前,修水茶业却步入低谷,全县茶园面积只剩2.24万亩。
据修水县茶叶办吴东生主任介绍,2001年起,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为充分发挥修水优越的生态环境优势,抓住农业部将修水列入全国首批20个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县这一金字招牌的契机,将茶业列入农业产业化支柱产业之一,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的茶叶产业化领导小组,及时把茶叶列入农业产业化“1116”工程,确立到2007年茶园面积达到6万亩,提出了“发展茶叶产业,推动全民创业”新思路。通过采用创新机制、能人带动、政策扶持等一系列措施,全县广大茶人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联户开发茶业,茶产业发展呈现出健康提速、增质增效的良好态势。如今,全县茶园面积由原来的2万亩迅速恢复到6.2万亩,“宁红金毫”、“双井绿”等名优产品,分别在“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上获得10个奖项,其中金奖2个、一等奖1个、银奖3个、优质奖7个。2005年,修水县人民政府被中国茶叶学会、农民日报社联合授予“中国茶产业发展政府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