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 中国合作经济新闻网>> 栏目>> 关注三农>> 流通>>正文内容

三十六载赤子情 丝丝白发写辛劳

  人物档案:

  李德亮,男,1954年生,中共党员。1978年在农信社参加工作,工作36年来,吸收存款余额达到7000万元,累计发放支农贷款9600万元,累计支持农户9000多户,收回各类不良贷款800多万元。连续12年被评为先进工作着,2000年被县政府评为县级劳动模范,连续8年被评为优秀党员。

  走进老李的办公室,陪伴他的是一盏不知产于何年的台灯、一张看不出颜色的办公桌、一组年代旧远的柜子、一张毫无样式可言的单人床和一摞摞荣誉证书。   
  “有事找老李。”大家口中的“老李”,就是山西平遥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东泉信用社信贷员李德亮。
 
 今年59岁的李德亮走过了36年的信贷生涯。36年一条路,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变了的,是乡亲们一年好过一年的红火日子;不变的,是他的木讷少言、严谨较真与火热情怀。

  心系农户 支小扶弱
 
 “要不是老李,我这小生意哪能做这么大?”

  36年的信合人生,给李德亮留下两样东西,一是满头的缕缕白发,二是百里相传的百姓口碑。采访中,老李帮乡亲们致富的故事不绝于耳。
 
 “要不是老李,我这小生意哪能做这么大?”平遥县东泉村健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中毅由衷地说到。
 
 在李德亮的帮助下,他从加工食品的小作坊开始做起,后来开起了门市部,专门经营黄豆、小米、莜面等各种特色农产品,到现在组织起800多户农民,成立了集杂粮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生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说起这些经历,我最感谢的人就是老李,他不仅仅只是给我办理贷款,更多的是帮我分析市场、规划发展方向,如果不是他一步步引导我把产业做大,实现规模化,我怎么能有现在的成就?我们的社员也不会过上现在富裕的日子!”张中毅向记者讲述了李德亮和他的故事。
 
 “当初,我只是经营着一个食品加工的小作坊,也没想过要发展到多大。”后来,老李鼓励张中毅贷款两万元开起了粮食门市部。
 
 “之前都是做小生意,2万元就算是天文数字了!”张中毅甚至无法想象这笔贷款如何能还上。李德亮却对他说,“这门市部一开张,挣得就不只是加工的钱了,你自己加工、自己销售,这样的门市部在周边还是头一家,只要肯下辛苦,一定错不了!”李德亮的这份信任给了张中毅巨大的动力,果然当年就盈利5万元,从此,张中毅所感受到的不再只是创业的艰辛,更多的是成功的喜悦。
 
 如今,张中毅的合作社规模发展速度,还定期向农户提供专业的种植技术和防疫知识以提高产量,并以高出市场价的价格收购农民的粮食,带动周边农民共同致富。
 
 以心换心 培植信用
 
 “没有老李对我的信任和帮助,就没有我现在的好日子,他是我们全家的大恩人!”

  36年的默默付出,让李德亮成为东泉镇家喻户晓的人物,在当地没有李德亮不认识的人,也没有他不知道的乡情民事,这是乡亲对他的信任,也是干好信贷工作的基础。
 
 李德亮负责的东泉镇彭坡头村,当年信用环境非常差,“借贷不还”成风,如今却是全县有名的信用村,这个600多人的村子累计贷款1400万元,没有一笔逾期还款和欠息,这些都要归功于李德亮的不懈努力。
 
 “农民是最讲信用的,只要知道了农信社是真心为他们服务的,身边有讲诚信的榜样,他们就一定会尽力还钱的。”老李对记者说。
 
 农户侯民达,就成了老李一眼相中的那个“好榜样”。
 
 承包了20多亩果园的侯民达,每年年收入8万多元,看着现在生意红红火火,曾经也有着艰辛的经历。
 
 1995年,侯民达的果树遭遇暴雨没有收成,就连家里仅有的两万元积蓄也被人骗去,农信社的1万元贷款也还不上了,侯民达感觉天塌了。
 
 可在李德亮的心中,侯民达做事认真、勤快,种植的果树质量最好,损失只是暂时的,他坚信侯民达不会就这么倒下去。于是,他把自家钱借给侯民达,帮他还上贷款,又为他办理了一笔贷款,鼓励他从头再来。
 
 “没有老李对我的信任和帮助,就没有我现在的好日子,他是我们全家的大恩人!”
 
 侯民达的故事在村子里很快流传开,李德亮的热心与真诚也在感化着村民,他挨家挨户向大家介绍信用社支持农户创业致富的信贷政策,让大家真正地理解农信社扶农惠农的服务宗旨。
 
 渐渐地,农户们的贷款多了起来,为了得到更多的信贷支持、享受更低的还款利率,大家都积极按时还贷,信用环境明显改善,现在该村不但经济发展有了快速提升,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还被评上了信用村。
 
 该村村长杨玉倡对记者说,“是老李一家家地走访,一次次的支持,让村民们真正认识到了信用的价值。”

  奔走乡间 从不停歇
 
 “以前骑着自行车满村子地跑,现在是骑着摩托,快60岁的人了,就没有闲下来的时候。”

  下乡工作时每见到村民,老李都会习惯性地递上一根烟,先唠唠家常、问问冷暖,但他自己却从不抽烟。说起当年戒烟的决心,李德亮笑到:“咱这信贷岗特殊,你要是爱好多了,人家就想着投其所好。我给你递烟,可以,你可别给我送烟,哈哈……”
 
 在李德亮心中,乡亲过上好日子才是最大的幸福。为了这份幸福,他的脚步从未停歇。
 
 自参加工作以来,老李走遍了东泉镇大大小小的90多个行政处、自然村。“以前骑着自行车满村子地跑,现在是骑着摩托,快60岁的人了,就没有闲下来的时候。” 东泉信用社主任巩建国介绍说,老李现在掌管着全社半数的贷款,自老李担任信贷员以来,累计发放贷款1000多万元,没有因违规而形成一笔不良贷款。
 
 他还不忘“新官理旧账”清收历史陈贷,巩建国回忆说:“前几年,老李为清收一笔70年代的旧贷跑上跑下,最终全部收回;这段时间,他又通过劝说借款人的子女,将一笔1996年的贷款清收回来了。”
 
 只要是放出去的贷款指定能收回,老李也有着自己的“决窍”。他出门从不空跑,随身带着贷款明细,只要碰见有贷款的农户,总要问上两句。
 
 李德亮告诉记者,当地的信用环境不错,在他提前电话催收后,70—80%的贷户能自觉主动结息,剩下的就需要老李再跑一趟。“这部分贷户不是不结息,有时候是忘了,有时候是差点钱。”这时候,老李常常拿自己的工资垫付。
 
 巩建国告诉记者,有时候老李垫付个几十块钱,常常自己就忘了,等贷户给他还钱时,老李常用一句“我都忘了,你还记得了。”拒绝了。所以,只要是老李收贷,很少有不按时结息的。
 
 “您退休之后准备做什么?”

  “我还要继续义务收贷,带带新人。”
 
 “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管理好每一笔贷款,希望信用社越来越好,村里人的生活越来越好……”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