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供销合作社实施农业综合开发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在甘肃,农业一直是“短腿”。自然环境恶劣,农业基础差,农村发展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困难,最需要想方设法加快发展。

  怎么发展?怎么加快发展?只有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农村的全面发展,才是根本出路。对此,省供销合作社主任张正谦认为,作为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供销合作社必须顺应这一新趋势新要求,努力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成为农业综合开发的“生力军”。只有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产品产销对接中的优势和供销合作社农业综合开发“龙头专业+专业合作社+流通网络”的特有模式,才能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这一思路下,省供销合作社近年来与省农发办确立了合作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新型合作示范项目的发展思路,按照供销总社和国家农发办的各项要求,共同实施考察,共同筛选申报,共同组织实施,在甘肃打造了一批现代农业的“示范区”“样板区”,成为带动百姓脱贫致富、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龙头项目:致富一方的驱动力

  今年秋天,又是临泽县新华镇富强村六社农民张长兵的收获季。今年他家的葡萄一下来就被银先葡萄专业合作社收购了,比往年多挣了3800元。

  张长兵说,以前种小麦不挣钱,能把口粮挣出来就不容易了,哪里还能谈致富呢。后来村里成立了银先葡萄农民专业合作社,大伙都改种葡萄,日子才慢慢好起来。张长兵家现在一共两个棚,二亩地,一年下来收入7万元左右。

  合作社的好处,在于从种到收全包了。银先葡萄专业合作社不仅提供上门的技术服务,而且收购丰收后的葡萄。2010年,省供销合作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临泽县1000吨葡萄恒温库投入使用。这个项目,既解决葡萄种植的技术问题,也解决了市场问题,加强了鲜活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建设,使得银先葡萄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户从小生产进入了大流通、大市场。农民的效益因此也获得了稳定增长。

  张长兵说,再也不怕市场反复了。每年葡萄一下来,大部分就被合作社收走了,剩下的都放进保鲜库里,瞅着行情好的时候再卖。

  银先葡萄专业合作社,这个省供销合作社重点培育的龙头企业,现在已经是张掖市反季节鲜食葡萄产业发展的“领头羊”,是农民产业转型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这样的故事,在甘肃省农村已不鲜见。

  静宁县2000亩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立项扶持的项目之一。项目依托静宁县农技中心和种子公司技术力量,在曹务乡曹崖村的大湾、曹崖、阳坡、上湾、下湾、厚沟6个社,进行2000亩原种繁育基地建设,共建成马铃薯原种繁育网棚200座,从定西等优质马铃薯产区引进微型薯等新产品,进行马铃薯新品种引进示范、种薯生产技术示范及种薯贮藏技术培训。

  这不,曹务乡农民王来畅今年种了4亩马铃薯,亩产1.2万斤,毛收入9600元,目前已经成为全家来钱的主要门路。他说,“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可以说是搞到我们老百姓的心坎上了。我们村没有其他支柱产业,到外面务工家里又没有劳力,现在种上马铃薯,一年收入在万元以上,家里的经济条件一下子得到了改善。”

  肃州区总寨镇沙河村张志荣,用供销合作社提供的菌种生产平菇,一年下来收入3万多元。上坝镇东沟村马长文种植合作社提供的温室番茄新品种,一棚收入2万多元。

  龙头昂起龙身活。一个个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培育壮大了一个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合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驱动力。

  延长产业链:补齐农业产业化的“短板”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但是,由于甘肃省龙头企业带动力弱,产业链不完备,农业产业化程度还不高。为了补齐“短板”,省供销合作社也在延伸上下游产业链上下工夫,建起一条条农产品加工线。

  今年,肃州区上坝镇旧墩村农户于永彦可高兴了,他家5亩洋葱就收入5万多元,南瓜、番茄也收入3万多元。于永彦说,这得归功于金宝种业公司新上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000吨无公害脱水蔬菜改扩建加工项目。

  省供销合作社社属企业酒泉金宝种业公司,是当地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每年和农户签订加工型蔬菜生产种植面积5000多亩,年加工各类鲜活蔬菜15000多吨,加工生产脱水蔬菜1100多吨,种植杂交玉米制种、常规制种年均在5000亩以上,收购杂交玉米种子4500多吨,常规制种300吨,帮助农民增收在450万元。

  2011年9月,脱水蔬菜加工生产线建成投产后,酒泉金宝种业公司的加工能力由原来的年产1000吨提高到2000吨。于永彦家订单种植的洋葱、南瓜、大葱不愁销路,全部送到金宝种业公司,收入稳定。

  当然,这不仅仅是一条生产线,它最大的意义在于,延长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

  陇西清吉洋芋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也是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

  成立以来,清吉公司不仅积极推进订单农业,形成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流通网络”的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建立了30万亩马铃薯订单种植基地,在省外建立了15个销售网点,上接市场、下连基地,有力地推动了马铃薯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而且,该公司建起一条条马铃薯加工生产线,生产马铃薯淀粉、马铃薯无矾粉皮等高附加值产品,有效地延长了产业链。

  因为利润来自加工环节,所以清吉洋芋公司给农民的收购价也一直高于市场价,富了当地百姓。

  标准化规模化:打造现代农业新引擎

  如果到过高台县慧丰现代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你就能直观地感受到现代农业的魅力。12座高效节能日光温室首尾相连、连绵蜿蜒,自动卷帘、自动喷灌、自动水肥供应,全套的自动化;微型施耕机、无土栽培,全套的农业科技……

  不仅如此,慧丰现代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还为农民提供统一种植技术、统一种子供应和统一销售等标准化服务,为入社农户免费提供蔬菜种苗与种植技术,与社员签订农产品种植收购订单合同,所种蔬菜进行统一收购。

  这个基地,就是县供销合作社领办的慧丰现代设施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开发建设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如今项目已经逐步显现出引擎的威力,有力地带动农户向种植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设施蔬菜示范种植,带动当地蔬菜种植发展及劳动力转移、农产品加工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进一步辐射带动全县其他乡镇1万多户菜农种植新品种,应用新技术。

  高台县农民王开明说,工厂化育苗,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实惠。通过工厂化育苗,我家种植的温室辣椒病虫害少,上市时间比正常时间提前15天左右,收入也增加了。更重要的是解决了我们一家一户土法育苗品种杂、品质低、成本高的问题。

  合作社年收购蔬菜3731吨,合作社成员纯收入明显提高,与项目实施前相比,年增加收入56万元,人均增收1120元,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不仅如此,慧丰现代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还逐步发展起了观光农业,成为当地又一大亮点项目。

  同样,酒泉市祁连菌业专业合作社建设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也是一个高科技的农业示范基地。合作社与甘肃河西学院、肃州区农业技术中心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为农民提供“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资料供应、统一生产品种、统一产品收购、统一品牌包装、统一贮藏销售”的“六统一”服务,基地培育的茶树菇、杏鲍菇、金针菇等菌类,收益好、科技含量高,成为了当地“当家庄稼”。

  目前,这个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农民社员400多户,发展菌类产品7种,年产杏鲍菇、茶树菇、鸡腿菇等各类食用菌600吨,年销售收入700万元,实现利润200多万元,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建起了1000多个温室大棚。祁连菌业也成为农民致富的“金桥”。

  银先、金宝、清吉、慧丰、祁连……这一个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甘肃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甘肃省农业综合开发的“生力军”,成为促进甘肃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重要力量。

  (责任编辑:高徽)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