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油菜籽价格僵局还须政策扶持
到7月初,国家启动油菜籽临时收储计划已经1月有余。从湖南、江苏、安徽等地的收购情况看,农民想等价格高一点再卖,心理预期价位在每斤2~2.2 元;企业收购价沿国家临时收储价格1.95元/斤低位滑行:买卖双方陷入僵持。
这让人很容易想起去年的油菜籽价格僵局。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保护农民的收益和种植积极性,国家于2008年启动了油菜籽临时收储,连续2年的临时收储,抬高了国产油菜籽的价格。去年新油菜籽上市前,进口油菜籽价格连续5个月低于国内,在相对丰厚的加工利润驱动下,去年上半年我国共进口油菜籽156万吨,同比增2.1倍。大量进口的油菜籽,不仅挤占了国产油菜籽的市场空间,也拉低了国内菜籽油价格,压缩了加工企业的利润空间。这就导致2009年新菜籽上市后,国内主产区的油菜籽收购价回落至1.7元/斤,低于国家托市价格1.85元/斤,因此对这个托市价,农民认为不赚钱,不愿出售,企业认为倒赔钱,不敢出手。
同样是价格僵局,今年的形势却有所变化。一是尽管国家将油菜籽的临时收储价格每斤上调了0.1元,但与进口油菜籽相比,国产油菜籽价格有优势。6月上半月,主产省湖北的收购价格为3940元/吨,进口油菜籽的到岸税后价约为4100元/吨。二是进口油菜籽数量大幅减少。去年年底,由于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多次从进口油菜籽中截获对我国油菜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油菜茎基溃疡病菌,我国按照国内相关法律和WTO有关规则出台了《关于进口油菜籽实施紧急检疫措施的公告》。今年1~5月,我国油菜籽进口量同比下降51.1%。农业部信息中心分析师李楠认为,和去年的进口冲击不同,目前市场不活跃的主要原因还是“需求不旺”。需求不旺,加上消费淡季,预计油菜籽价格短期内“还会继续僵持着”。
价格不会总这么僵着,市场更不会总这么僵着。对农民来说,受到存储条件的限制,该卖的油菜籽迟早还是要卖出去;对企业来说,随着库存的消耗,维持运转也需要“有米下锅”;同时,农民和加工企业的角力还要看国际油脂油料市场的“眼色”。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分析说,农民与加工企业对价格预期的不一致是造成价格僵局的直接原因,而价格预期产生冲突的深层原因则在于贸易一体化形势下国内外价格不同轨。由于价格不同轨,加上对进口关税配额管理不严,近年来油菜籽价格僵局年年上演,而且僵局打破之日,变化的不仅是价格,还有市场格局。2008年下半年国际市场一路走低的油菜籽和菜籽油价格,让国内220家油菜籽加工企业亏损面高达95%;2009年我国共进口油菜籽329万吨,同比增1.5倍。
由此而言,当前的价格僵局更像是一个信号。面对价格僵局,我们应做的绝不是静观其变,而应准确分析这一信号发出的警报,积极应对。近期成立的湖北省油菜产业化战略联盟有助于带动油菜籽收购,但企业可以收购国产油菜籽,也可以使用进口油菜籽,更何况每家三五亩地的种植模式、大量小舢板式的加工企业、备受挤压的消费市场以及相对疲软的国际油脂油料市场都决定了走出价格僵局,仅靠企业自身的努力还不够。当农民和企业仍在价格上僵着的时候,政府不妨先走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或许能为僵局的积极转化趟出一条路。
李国祥认为,加大扶持力度关键是要“保证粮油比较效益均衡,调动起农民和油料大县的积极性”。农民自己算账,种植油菜每亩净收入不足60元,不仅远低于水稻、棉花,更与种植蔬菜、水果的效益没法比。由于比较效益下降,湖南省农业厅在对该省油菜籽主产区汉寿县、沅江市油菜籽购销形势的调查中发现,“留足自家换油食用的,多余卖给中介商或榨油厂”成了两县农户销售油菜籽的普遍心态。如何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目前,我国对于油菜产业的支持政策除了临时收储,就只有从2007年起对长江流域“双低”油菜优势区实施的油菜良种补贴,每亩10元。中国粮油商务网信息部黄菡分析说,临时收储补贴的主要是中间环节,农民受益不是很明显,良种补贴也跟投入相比有差距,因此油菜主产区农民普遍认为种油菜没种粮有保障。可见,要调动起农民和主产区的积极性,利用冬闲田发展油菜生产,提高油料自给率,政策扶持上不是没有空间。
(责任编辑 曹杰)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新蒜已卖空 蒜价却未落
- 下一篇:内地最大树葡萄基地落户湖北省崇阳县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