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把关种棉田 河北邢台首推先

    河北省邢台市是产棉大市,棉花种植历史悠久,素有“冀南棉海”、“河北棉花之乡”之称。近几年,棉花不仅成为河北省邢台市农业生产的重要产品,并且已成为该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成为棉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因此,广大棉农种植棉花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技术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活跃,对棉花生产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棉花管理习惯远不适应“两高一优”农业的要求,多数棉农生产管理手段落后,先进技术没有应用,棉农的质量意识和市场意识跟不上。这些不仅严重影响着棉花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更制约着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邢台市质监局纤维检验所从近几年对棉花质量监督管理和种植棉花情况的调查中了解到,全市每年种植棉花200多万亩,主要分布在威县、临西、南宫、广宗、巨鹿、宁晋、任县等县(市),约有50万农户从事棉花生产经营。不少地方的单位和农户不仅从种植管理等多个环节没有实行科学管理,而且在采收、加工、交售环节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致使近年来在棉花生产管理上,特别是在棉花加工销售环节上出现比较混乱的状况,个别单位和农户无视国家棉花质量管理政策《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和有关规定,为了个人的眼前利益,不顾国家和用户的长远利益,以次充好,混等混级。更有甚者,人为地将劣质棉掺入优质棉中,不仅严重干扰了国家棉花市场,也严重污染、破坏了国家棉花资源,甚至给国家和消费者造成严重损失。

    为规范棉花播种、栽培、采收到加工交售全程的生产管理行为,规范棉区的市场经济秩序,提高棉花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提高广大棉区的经济效益和棉农的收入,河北省邢台市质监局纤维检验所组织起草制定了《优质棉花生产技术规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该市东部棉花生产区域内推广实施。该标准的开展实施,给广大棉农提供了一套从播种、管理、收购、加工等全过程生产管理规程,并以标准的形式发布实施,发挥农业标准化工作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日前,本报记者前往该市采访了邢台市质监局纤维检验所及相关人士,部分出售棉花的棉农说起棉花标准时喜悦溢于言表。

棉花丰收棉农谈标准

    在采访南宫市王道寨乡寨二村的王开仓时,他高兴地说:“今年我是按所里技术员讲的棉花规程去做的,结果今年我家的棉花丰收了,是市质监局纤维检验所的棉花标准帮了我大忙!在我棉田旁边刘老太种的棉田由于没有按标准去做,她家的棉花产量今年不行。”

    在采访威县棉农刘召新时,他高兴地说:“今年我家种了二十亩棉花,长得都很好,亩产都在500斤以上。”当问及他是如何种棉花时,他说:“我是按下乡技术员讲的选种、播种、病虫害防治、采摘的规定去做的,今年气候虽然不利于棉花生长,我们的棉花略有减产,可是棉花质量好,我们的收入还是增加了。”

    临西县吕寨村的种棉大户李振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没想到我们棉农种棉花还有标准!这下可好了,有了技术规程,以后我的二十亩棉田就知道该如何更科学地管理了。”

    当采访该市一位退休的老科技工作者时,他说:“天时、地利、人和是成事的必备条件。然而有人要问,你知道种植棉花也需要这些条件时,我只能摇头,我的确没想过这个问题。今年虽说棉花生产不太好,但令人欣喜的是,我们这里的棉农知道了有一个棉花种植标准,以后我们对种植棉花充满希望。”

市纤检所全力以赴制标准

    在采访参与制定《优质棉花生产技术规程》标准的邢台市质监局纤维检验所所长、高级工程师冯新杰时,他说:“我在纤检所工作了多年,我对棉花和棉农产生了深厚感情。另外,我们之所以组织棉花专家和技术人员起草制定棉花生产技术标准,是因为近年来,在我市棉花种植过程中出现了品种退化、棉株枯死、单产较低等现象。这些问题说明,棉花种植存在着管理不当、技术落后、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等现实问题。棉花生产增产不增收会直接影响广大棉农的生产积极性,并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他还说:“棉花采摘、贮运方式直接影响到棉花的等级质量,采摘、晾晒不适当,就会影响棉花的品色,而贮运工具不恰当,则会影响棉花纯度,产生杂质。这些都是造成棉农增产不增收的原因。为此大家都积极参与该标准的制定。”

    在记者通读该标准后明白,该标准是指导广大棉农开展生产的技术性文件,它对棉花生产的产量结构、备种、播种、田间管理、浇水施肥等进行了具体规定。

    据了解, 邢台市质监局纤维检验所曾聘请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研究员王韦东等人先后深入新河县西流乡、临西县吕寨村、下堡寺乡东留善固村、广宗县塘町乡、威县固献乡和赵村乡等地深入棉田宣传标准内容,讲解种植棉花的相关技术要求,并向棉农发放种棉明白卡,田间地头成了贯彻标准的大课堂。为抓好科技及标准化种植,他们在南宫大召、南便、王道寨、威县高公庄、赵庄等近十个乡镇搞了上万亩棉花标准化示范田,在这些示范田实行了良种良法配套。一方面,在良种上选择以优质抗虫棉为主,种植上全部实行足墒播种、地膜覆盖,在管理中推行化控、灭草、追施微肥等技术。另一方面,抓住棉花生产升温,农民植棉积极性高的有利因素,大力推广棉花标准化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棉花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提高植棉整体效益。通过以上举措,邢台市今年种植的250多万亩棉花已获丰收,单产创新高,目前每公斤(籽棉)价格5.2元—5.8元,皮棉总量达18万吨以上,标准化植棉给农民带来的收益预计可达1.8亿元。

标准与经验不冲突

    河北省邢台市的棉花地方标准从棉种的选择到棉花的采摘、交售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了规定,其主要内容包括十个部分。它们分别是基础条件、群体结构、品种选择与播种、施肥与浇水、病虫害防治、间苗与整枝、采摘与晾晒、籽棉分级与交售、加工与检验、包装、标志、运输与储存等。棉农如果按这个标准去做,棉花准能增收吗?它跟传统种棉经验是否有很大的冲突,记者带着这一问题采访了相关人士。

    冯新杰说:“这一标准的制定,遵循了标准化最大自由度原则。农产品质量,产量受环境影响较大,这是农业标准化工作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其客观因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对每个环节的规定保持足够的自由度,例如在施肥、灌水等环节,在时间和数量的规定范围内因地制宜。”

    邢台市质监局纤维检验所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深入探索研究棉花生产的先进技术,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农业技术人员广泛接触交流,汲取新知识、新技术,深入棉区广泛征求棉农的意见,深入棉区农户调查了解棉花生产的实际情况,总结他们多年的经验,并将农业技术、棉农经验和标准化有机地融于一体,从而形成一个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结构简便、操作性强的农业标准。

    标准的制定,还坚持了简化、统一和适用、通俗易懂的原则;坚持了先进农业技术和实际经验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在棉花标准化编制的全过程中,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考虑和处理,防止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对农民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防止水利、土壤等国有资源的流失和浪费。

    据参与制定《优质棉花生产技术规程》的有关人员介绍,他们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注重了各个生产环节以棉农的亲身利益和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以提高棉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着眼点,旨在通过标准的推广实施,使棉农以较低的成本投入,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统计,今年全市种植棉花250万亩左右,棉花单产提高了10%—15%。

    广宗县塘町村村民张俊荣,既赞同《规程》中的标准,也有自己的思考,他说:“市纤检所制定的标准符合我们这里的实际情况。据我多年种植棉花的经验看,高肥力棉田的产量结构每亩植棉棵数不能超过3800株能获高产量,这些在标准范围内。”同时他认为由于自然条件、天气影响等实际情况跟标准也有差别,尤其是在施肥、喷药、浇水等方面的差别。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的专家教授认为邢台市作为一个农业市制定并发布实施棉花标准,对于提高该市棉化产量和质量非常必要,是有效指导棉农进行棉花生产管理,推行农业先进生产技术的好形式,有利于合理利用生产资料,节约国家资源,减少农药、化肥对环境的污染,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农业生产技术规程。该标准的推广实施将充分发挥农业标准化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政府在市场经济工作中扶优治劣,实行优质优价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记者采访邢台市质监局纤维检验所所长冯新杰以及该所业务科科长王金玲、 高级工程师李振才时,他们道出了他们的心声:希望明年能在全市植棉区全面推广这一标准,以获得更大的农村经济收入,推动邢台市棉花产业乃至纺织业的更大发展。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