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棉农植棉面积调查

    人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棉花产业,春耕的意义不仅只针对棉花成长的好坏,它更关系到包括棉农、棉企、纺企在内的整个棉纺产业链条在这一年的收益以及它们在棉花市场中的表现。正因如此,每到一年的春耕时节,棉农的植棉态度也必然会引起产业界的广泛关注。今年也不例外。

    2005年的籽棉一上市,价格就抬得比较高,当棉企争先恐后把棉农手里的棉花买进自己的仓库后,皮棉价格却给了棉企当头一棒。在棉花被棉企像烫手山芋一样在手里掂来掂去的时候,日子和心情最轻松的莫过于棉农了。

    棉花带给棉农的甜头还存有余味,春耕就已经在眼前了。2005/2006年开局之初的香甜,会对棉农植棉的态度发生怎样的影响呢?

数据下面耕种的希望
 

    还记得2005年的这个时节,除了棉农在外,棉花产业各个环节都非常担心植棉面积会大幅度缩减,政府相关部门也是千方百计号召棉农稳定棉花种植面积。而今年,没有担心也不用政府部门做工作,棉农对棉花的热情依旧很高。

    对于植棉面积的预测,目前咱们国家有不止一个相关部门在利用自己的网络渠道进行调查统计,而无一例外的,不同部门对今年的植棉面积所统计出的数据都呈现出增长的态势。

    农业部综合各地情况分析,预计2006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将呈恢复性增长,有望恢复到8000万亩左右,比上年增长5%。

    中国棉花协会棉农合作分会联合中国农技协棉花种植专业委员会在黄河、长江流域棉区开展了棉农植棉情况调查,来自13省市的2283个农户的调查结果显示,72%的棉农将增加植棉面积,平均增幅为14.3%。如果新疆棉区保持去年1700万亩种植面积,根据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我国2006年的棉花种植面积有可能达到8400万亩,比2005年增长9.4%,接近2004年的水平。

    全国优质棉基地科技服务项目组调查了川、湘、鄂、赣、皖、苏、冀、鲁、豫、津、秦、晋、新、甘和辽15个省市区122个定点县36447个定点农户,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全国意向植棉面积呈温和增加的走向,增幅4.6%。据对122个优质棉样本县(团)250个乡(镇)3674植棉户的调查,持平户占51.8%,增加户占31.1%,减少户占17.1%。对比2005年植棉面积7449万亩(中棉所统计数据),意向种植面积增340万亩,预测面积8000万亩以下。

    三个与棉花产业息息相关的部门,通过三条不同的调查网络,得出了同样的结论,那就是今年的植棉面积肯定会增长。

    从2005年的春耕到2006年的春耕,棉农的态度缘何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呢?
 

“甜头”里蕴含的热情
 

    2005年9月,新棉上市的几个月时间里,籽棉收购价格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尽管部分地区由于天气原因造成减产减收,但是棉农的收入较去年还是有所增加。2005年是棉农近几年来收益最好的一年,由于籽棉价格达到了2.80元/斤—2.90元/斤,棉农亩均收益达到了1120元,较上年增长了42%,比种粮食多收入300多元。

山东东营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2005年棉花收获以来的棉花价格,绝大部分棉农能够接受。2005年棉花收获以来,东营市平均籽棉价格每公斤5.8元,皮棉价格每公斤14元,正常情况下棉花籽棉单产在200公斤以上,每亩棉花纯收益至少800元,小麦平均每公斤1.4元,玉米平均每公斤1.2元,全市种棉花的荒碱地,如果种小麦、玉米,两季产量不过600公斤,种粮食亩效益500元左右,种棉花的效益比种粮食高300元,显然是种棉花合算。

    河北省物价局价格成本调查队通过调查也认为,去年新棉价格比较高是促使棉农扩大棉花种植的主要原因。2005年河北省新棉收购价高开高走,籽棉收购价格9月份2.5元/斤,到11月涨到2.9元/斤—3.0元/斤,平均售价在2.83元/斤左右,比上年上升20%。据成本调查队工作人员介绍,2005年农户种一亩棉花净利润为440元,同比增加39.7%,而种两季粮食(小麦、玉米)的亩利润总共才300元左右。2005年该省新棉收购价高开高走,平均售价比上年上升20%,棉价上涨,种棉比种粮收益高,农民种棉意愿增强。

    新疆自治区农业厅棉业生产处一位李姓处长告诉记者,虽然现在北疆还冰天雪地,南疆也刚开始备耕,但新疆的种植面积今年应该呈现增长态势,大概可以增长5%左右。而2005年棉花市场销售形势较好,是农民种植积极性较高的主要原因。

    虽然2005年的新棉价格和比较效益高是今年棉花种植面积增长的主要原因,但各个地方也有当地的一些其他的客观积极因素促使棉农种植棉花。

    山东东营市农业局工作人员介绍说,东营市棉花收购网点有240多家,平均每5000多亩棉田就有一个收棉点,棉花市场相对比较活跃,棉花收购网点较多,棉农售棉方便也是农民选择种植棉花的一个原因。另外,东营市近几年荒碱地开发的力度较大,仅2005年以来就新开发荒碱地20多万亩,这些新开地通过蓄淡压碱,当年开发当年就能植棉,给棉农增加植棉面积提供了可能。
 

增长中不能没有的呼吁
 

    虽然今年棉花种植面积有所增长,但我们在欣喜的同时应该看到,一年的增长并不能代表棉花种植面积就自此稳定了。

    要想棉花种植面积稳定,农业部研究员杜岷指出了这样几条路:一是要建立最低收入保障价格制度,稳定农民生产和收益。二是建立按最低保障价格政府收购制度。一旦棉花价格跌破最低保障线,政府实行按最低收益保障价格收购,切实保障农民利益。三是收购后的棉花处理不完全与市场挂钩,政府可以结合市场和财力情况,择机转为储备或公开拍卖。四是农发行逐步退出棉花政策性贷款业务,做到棉花信贷资金供应的政策行为与市场行为相分离,让政府补贴与商业化经营彻底分开。

    杜珉认为,应该尽快建立植棉补贴制度,而补贴的来源是滑准税。她举了个例子:安徽省凤台县从2004年开始,县财政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棉花生产补贴。具体做法是——乡镇种植面积达5000亩以上,村种植面积达到500亩以上的,纳入棉花生产补贴范围。补贴标准为种植每亩棉花补贴20元。她认为,以棉花实际种植面积为依据,补贴资金直接发放到种植棉花的农户,“谁种棉花,给谁补贴,种植多少,补贴多少”这种做法很有推广的必要,但它必须要完善,要形成规范。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