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里藏道]70%民间资本的抉择

  有权威人士告诉笔者,现在我国纺织行业70%企业的投资来自民间。最近笔者还听到这样一种观点——我国纺织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还不能算是过热,还在安全警戒线以内。据说,持这种观点的还是一些权威机构的相关人士。对此,笔者不得不说,持这种观点的人,如果不是“屁股指挥大脑”,就是伪经济学家之类的“卧底”——我们不应该允许这些人将我们的纺织业引领上一条不归之路。

  大家都看到了,为什么以前大受追捧的新疆棉也经受了滞销之痛?为什么由此带来了国家发改委的新疆棉花和进口配额1:1捆绑的“打包销售”,由此又带来了内地棉花企业大喊不公的怨言?归根结底,不就是因为我们国内那个越来越大的棉花缺口吗?就像身上有一伤口,医生给上药,病人就喊疼,埋怨医生医术不精,其中确实有一个治疗方法问题。可为什么就不想一想,这么大的伤口是怎么造成的?

  纺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大有野火烧不尽的趋势。宏观上,很多人都知道投资是有点热。但是微观上,由于资金大部分来自民间,的确是多多益善,多乎哉?不多也。地方利益、行业利益,交织在一起,投资者博弈心理,游资追逐短期利润的本性,不断在左冲右突。70%的民间资金,在投资的大街上焦躁不安地徘徊,渴望繁衍诱人的利润。

  不消说,我国的纺织企业技术、设备水平在国际上顶呱呱,可是利润却少得可怜。我们的利润积累基本上还是靠量,这个量却太吓人。发达国家知道我们的利润少而薄。但是由于这个量太大,他们当然要惊恐。说起来这个吓坏发达国家的责任确实应该由我们来负。不信你可以换位思考一下,有时候,你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赚了他钱,他还要谢谢你,喊声缘分啊。可你要让他的国民每天换袜子时候都提示他,这袜子是“MADE IN CHINA”的,他心里就会发毛,是的,对他们的心理冲击太大。这时候,他不管你得到了多少利润,他就在乎这个量。实际上,这已经超出了经济的范畴,你的量诱发了他的社会思考。

  从总体上看,我国并不缺乏好的纺织技术、设备和人才,但我们就是在高附加值产品的国内、国际市场上没有理想的量。这个量没有引发我们的社会思考,我们的思考仅仅局限于经济范畴。在市场份额等概念的边缘徘徊再徘徊,徘徊之中思维的钢丝往往就绷断了。不要以为,我们一旦高附加值的产品多了,欧美就会按世贸规则出牌,给我国棉纺企业开绿灯,他还是要看你的量,只要这个量不刺激,他才可以接受。制造中国棉花缺口本来是他们的得意之作,是想销售他们的棉花,你却用他们的便宜棉花加工成成衣返回欧美市场,尽管中间只有10%的利润,但依然是可忍孰不可忍。毕竟,一些洋人不允许自己的智商受到挑战。

  所以,判断棉纺行业是否投资过热 ,依笔者看,一要看消费市场尤其是发达国家消费市场的接受能力。二要看是和我们谈判的外国人思考问题的基点是什么(如果他来个经济学家,那就好了,我是按照你们的规则办事,你无话可说,甭废话,请把市场大门打开;如果来个喜欢研究《孙子兵法》和《三国志》的,一般而言,我们就会有些懵,心想,不是双赢吗,怎么成了赢者通吃了?)。

  有时候,国家利益并不仅仅表现为商业利益。所以,我们不能只是看到棉花的缺口,缺口本身不是市场。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