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里藏道] 新棉收购警惕掺假行为
新棉收购在各地已经普遍展开,但收购活动并不简单地是一个买卖过程,因为受其中利益的驱动,一些卖方会掺杂使假。无论是掺杂还是使假,都有可能为以后的生产与深加工造成严重影响。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研究一下卖方的掺杂使假行为。
首先说一下掺杂,所谓掺杂,就是在一种物质里面掺入不相干物质。对于小麦等农作物,卖方可以轻易地掺入土块或水分,而棉花掺杂的难度更高一些,因为棉花为白色,而且吸水性不是很好,如果卖方还进行这些低级手段的掺假行为,买方在收购时只要细心地对每包棉花进行感观检验就可以将其拆穿。但是,目前不少掺杂手段是比较高明的,笔者所知的一个最隐蔽方法就是向棉花浇热白糖水,因为相对于“白金化”的棉花来说,劣质白糖的价格不能与其相比,将做过手脚的棉花晾干之后,手摸着是干的、嘴嚼着是脆的,但是衣分的问题却无法掩饰。因此,在买方进行收购的时候就有必要对每包棉花进行衣分试验,虽然多了一道工序,却能进一步保证自身的利益以及在客户中的信誉。
所谓使假,就是将一些不符合要求的棉花作为较高等级产品出售。例如今年,僵瓣花只能卖到2元/斤甚至更低的价格,但是优质棉却能够卖到将近3元/斤的价格,巨大的价位差使得部分卖方会想尽办法将低质量的僵瓣棉混入优质棉。所以在收购的时候,买方最好抽查检验,如果棉花量比较小且没有装成包,就可以将棉花摊开检验;如果棉花数量较大且已经打包,就有必要在一个棉包上选定几个位置进行抽查,在这个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在检验结束之前不要让卖方卸下棉花,发现有一包不符合要求就提出退货。通过这样的一票否决制,可以有效预防经纪人的侥幸心理。
当然,不管是掺杂还是使假,要想彻底杜绝,就必须借助经济杠杆的协调作用和健全的体制来解决。例如实行以质论价,只要将每斤棉花提高5分钱,就可以将棉花的质量提高一个档次,因为棉农们可以为这5分钱多跑十几公里的路,也会为了这5分钱在采摘上面多花些功夫。另一方面,经济杠杆的有效实行还需要有健全的信誉体制配合,在当地可以实行经纪人诚信记录,只要有一个厂家发现经纪人所交的棉花存在掺杂使假,就将这个人的信息公布出来,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还有哪个经纪人敢冒着丢饭碗的危险赚不法之钱呢?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