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棉花市场大幅下行 价格回落属理性回归

价格下跌中的角逐

——9月棉花市场大幅下行

  9月份,棉花市场步入2006/2007年度,国内各棉区陆续开秤收购,籽棉上市量不断增加,收购企业的资金匮乏与纺企的观望构筑了皮棉市场与籽棉收购市场的下行,棉花价格的回落实属理性回归,整体棉花市场用理性掀开了新年度篇章。本月一直期现倒挂的价格让期货市场尽显领先者风范,纺织出口退税的下调与人民币汇率的不断攀升成为郑棉期货与商品棉电子撮合市场下行的理由;老商品棉拍卖似乎形成了独立格局,并没有受到其他市场变动的影响;在纺织市场迟迟没能走热的旺季中,纯棉纱平稳之余,纯涤纱与人棉纱分别上演了大涨大跌行情;国际市场在始终没有得到中国关于“一配一”棉花进口配额下发的确切消息下,交易商谨慎,现货因缺乏实际购买力而低迷徘徊不前。

  月末,一年一度的全国棉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召开,加速了9月份棉花市场下行的步伐,国家明示,标准级棉13000元/吨的价格是国家今后调控的目标,稳定仍旧是今年国家对棉花市场的意愿。因此,收购企业在今后的收购中要审时度势,掌握好收购价格,控制好加工风险,争取最大利润。

  纺企态度转变棉价方向

  9月份,棉花现货市场步步下滑,呈一路下行态势,在相关影响因素中,收购企业资金紧张成为今年度收购初期的特点,籽棉收购市场与皮棉市场在纺企购棉态度中不断下调价格。随着各地新棉陆续上市,市场资源紧张得到缓解,纺企改变了购棉态度,由积极转向观望,价格下滑也成为理所当然。标准级皮棉销售价格由月初的14200元/吨下滑到月末的13300元/吨,甚至等级略低的皮棉价格降到了13000元/吨以下。籽棉收购价格由最高的3.0元/斤跌到月末的2.6元/斤。买涨不买跌的心理继续支撑纺企持观望态度,一时间的价格下行只能为前期高价收购的棉企带来微利或者亏损,整个市场进入僵持之中。

  纺企购棉态度转变棉价方向。“纺企压价,我们只好降低销售价格。”这是自8月中旬以来纺企购棉态度的明显转变。纺企态度转变主要有两个方面因素:一方面,9月份我国主要棉区纷纷开秤,主要集中在山东、新疆、河北、湖北、陕西的部分地区,市场资源供应量大幅增加,从而改变了纺企购棉态度,促使价格缓慢下滑。另一方面,传言有关“一配一”的70万吨进口棉配额在9月15日下发,因此,导致部分纺企观望等待,改变市场气氛,限制了棉价上涨。

  截至月末,新疆2级籽棉收购价格为5.2元/斤—5.3元/斤,内地标准级籽棉收购价格为2.65元/斤左右;新疆2级皮棉销售价达到13500元/吨,内地3级皮棉销售价格13300元/吨;本月的最后几天,代表中国现货价格的In dex328就下跌了三四百元。

  小企业成为收购市场主力军。今年度棉花收购市场放开,让小收购主体一时风靡,成为收购初期棉花市场的主力军。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利益驱使。收购初期,皮棉市场资源稀少,皮棉价格居高,而新棉上市数量有限,利润空间巨大,因此,小收购企业以快加工、快销售的方式抬高籽棉收购价格抢夺仅有的市场资源。第二,大企业谨慎。大企业在上年度多数都有因高成本而亏损的现象,而且大企业船大不好调头,因此,在本年度保持谨慎态度。第三,收购市场放开为小收购企业提供了方便。

  下行中需求支撑

  9月份,现货市场的停滞与下行,给本来就脆弱的网上市场带来了压力,纺织出口退税的下调与人民币汇率的不断攀升成为郑棉期货与商品棉电子撮合市场下行的理由,始终未决的“一配一”进口棉配额成为行情上行的最大障碍,时而传出的相关消息牵伴着上行的脚步。虽然美国农业部月报利多,但并没有撼动弱市格局,众多利空因素导致郑棉与电子撮合市场在本月大幅下滑,价格都跌了三四百元。

  郑棉市场,9月份,郑棉市场在18日—22日,受“一配一”进口棉配额政策影响,大幅跳水,几天时间价格下跌三四百元,25日,期价再次破位下行,创年度新低13410元/吨。虽然期价大幅下跌,但交易商仍谨慎,市场观望气氛依旧浓厚,看涨气焰不高。CF612合约月末结算价为13510元/吨,较8月份跌235元/吨,最高价为13925元/吨,最低价格13410元/吨;共成交23642手,累计持仓量为1722手。据统计,9月份,郑州棉花期货成交缩量,不断增仓,共成交99820手,较8月份减少54142手;月末累计持仓量为21024手,较上个月末增加2678手。

  商品棉电子撮合市场,9月份,其下行幅度与郑棉市场相比毫不示弱。据全国棉花电子撮合交易市场统计,累计成交量减少和订货量继续增加,据统计,各品种累计成交135040吨,较上月减少15240吨;订货情况,累计订货量40600吨,比上月增加109484吨。MA0612合约9月均价为13669元/吨,较8月份跌429元/吨。

  老商品棉竞卖,本月老商品棉竞卖总资源为43630.57吨,共成交30291.79吨,13338.78吨未成交,随着现货行情的回落,竞卖价格也逐渐回落,最高价为5日的13760元/吨,最低价一直维持在10020元/吨。

  国际市场,新棉大量上市以及现货需求不旺,中国市场的下行都给国际市场带来了压力,弱市运行。29日,Cotlook A指数为50.90美分/磅,北欧新花A 58.80美分/磅,分别较4日跌0.90美分/磅和1.35美分/磅,北欧新花B暂无。纽棉期货市场,延续8月末的破位下跌弱市,再加上国际现货市场的低迷,29日主力12月合约收于50.15美分/磅,较4日跌2.0美分/磅,创下新低。月末中国“一配一”进口棉配额下发,但对市场的提振作用却有限,市场最终还是受制于现货市场的低迷,继续下行。

  国家态度指导市场

  9月份,因资金不到位和市场的下行,前期收购的棉花企业也停止了动作,纺企的观望将市场推进了一个僵持格局之中。10月份,新棉大量上市,价格下跌或维持低位运行是必然之势。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当属国家态度。

  一、资源阶段性相对充裕限制短期棉价走高。10月份新棉将集中上市,伴随着70万吨“一配一”进口棉配额的发放,一时间国内市场资源相对充裕,棉价上行存在压力。

  二、资金限制行情走高。今年下半年国家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反映到农发行上,必然对今年棉花收购资金控制严格,上年度部分棉花企业因高价收购带来亏损,让农发行更加谨慎。今年农发行资金发放较往年晚半个多月,当前正陆续发放,对企业的收购贷款更加严格,有的地方农发行甚至监督企业收购的每一吨棉花价格,一旦发现高出规定界限,立刻停止贷款。如此严格的贷款政策,成为限制10月份行情走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国家态度成为棉价走向参照物。经过上年度,当前棉花企业在分析市场的时候不再以市论市,更多地学会了考虑国家态度和结合国际市场。在全国棉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家明示,进口棉价格不得低于12900元/吨,这给出了我国棉花价格调控的下限,棉花企业收购也应该按照13000元/吨的标准进行。

  细数影响10月份市场走势因素,利空仍占上风,国家下一步调控的依据将更多考虑保护棉农利益,这也是支撑后市看涨的唯一因素,虽然当前已经淹没在众多利空因素下,但值得我们关注。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