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持过后有望上行

  在“跌跌”不休中,大多业内人士对后市表示迷茫,市场的不明朗,棉价的持续下跌,让人们心里没底,加深了棉花企业的恐慌。在记者采访中,业内人士认为,此次跌势是必然,一些业内人士对后市比较乐观,认为11月份是关键时期,当前棉价已经到了底部,下跌空间不大,在僵持过后有望上行。

  供大于需让跌势成必然

  追究棉价下跌的最根本原因还是由资源的供求关系决定,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新棉集中上市,不论从我国阶段性资源供求来看,还是从国际资源供求来看,2006/2007年度资源供大于求,决定了棉价在前期高位中出现了必然跌势,国庆节以来,除了收购企业的资金紧张外,纺织企业库存较低、需求不足,是棉价下跌的主要原因。

  资金紧张限制棉价上涨。一方面,政策上,今年农发行对收购企业的贷款资格要求较高,对企业贷款也相当严格,贷款方式也与往年发生了变化,采取分批贷款的方式,有利于农发行监控企业收购价格。国庆节后,各地农发行才陆续下发贷款。另一方面,今年前期开秤收购主体以个体小企业为主,都是自有资金,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前期收购的棉花企业或者因近期皮棉销售不畅,皮棉占据了收购资金,或者因前期高收购价格在棉价下跌中亏损,所以多数企业资金都比较紧张;而使用农发行的企业也都因资金没有到位,或者到位数量极其有限而限制了收购价格与行为。被采访的多数业内人士认为,当后期农发行资金到位后,棉价还将有上行空间。

  市场不稳与棉农惜售导致市场僵持。一方面,随着棉价的下跌,前期收购的企业也都停止了动作,主要原因是,棉价一直下跌,而今年棉花加工企业利润微薄,价格波动将进一步缩小企业利润,棉花企业无法利用时间差来打价格差。于是,因后市不明朗,市场不稳定,棉花企业大多停止了收购。另一方面,因前期高收购价格,在价格下跌后,棉农产生心理落差,滋生惜售心理,虽然对市场不起决定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收购进度。据了解,山东武城新棉都已经采摘完毕,交售不到40%。

  后市存在上行空间

  在分析棉市后期走势时,业内人士大多都围绕进口棉、收购资金、棉农种植成本、国家政策、纺织状况等因素展开,综合以上因素分析,被采访业内人士多数认为,今年度棉价将呈低开高走的趋势,新棉集中收购时间推迟,后市棉价存在上行空间。

  孙勇认为,近期棉价将继续下降,籽棉收购价格下降到2.3—2.4元/斤,此价位将持续一段时间,后期价格将回升至2.5—2.6元/斤。他认为从棉农、纺企以及国家角度看,此价位是合理价位。

  从进口棉价看国内棉价。王超认为,当前棉价是底部。他分析,当前进口棉到棉纺厂价与国产棉价基本持平,进口棉价优势消失,所以他认为,从国际市场角度考虑,当前棉价已经下行到底部。在16日河北省第二届棉花供需洽谈会上美国艾伦堡棉花公司中国区总裁陈涛也表示进口棉优势消失,他说,当前进口配额即使加200元/吨的费用都没人要。可见,在年前纺织企业采购将以国产棉为主,市场需求给棉价上升提供了希望。

  收购进度让企业看到契机。据丁有宝了解,当前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甘肃等地籽棉收购量已经都达到了50%左右,后期市场可供收购资源仅有一半,而当前大收购企业刚刚入手,下个月收购企业的农发行资金将基本到位,资金充裕将支撑棉价,他对后市比较乐观,认为11月份棉市将明朗化。他认为,籽棉收购价将止步于2.5元/斤。

  国家政策意向显现棉价底部。同样在河北省第二届棉花供需洽谈会上,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杜敏说,国家决策的选择倾向保护棉农利益。而今年农资价格过高成为大家共识,被采访业内人士多数从保护棉农利益角度考虑,如果棉价低于2.5元/斤,棉农利益将受到损害,国家或将采取措施,维持棉价。此外,从纺织企业的角度考虑,过高的棉花价格让纺织企业减弱了国际竞争力,纺织企业当前接受的3级皮棉价格为12500—12600元/吨。

  从需求看后期走势,今年我国棉花收购旺季来得相对迟缓,业内人士认为11月份将是新棉收购旺期,11月份将是棉价走向关键时期。11月正值纺织需求旺季,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朱兰芬认为,因需求趋势,2006/2007年度将不低于64%,所以需求有望支撑棉价后市。

  相对乐观者来说,对后市悲观者也大有人在。游建利认为籽棉还存在0.1元/斤的下跌空间,至2.3元/斤,3级皮棉价格将下滑至12500元/吨,对后市表示悲观。

  综观影响市场各方因素,市场走势越来越小心谨慎,棉价也更加敏感,明年关税外配额的发放数量和方式将成为影响明年棉价走势的关键因素。专家认为,今年棉价将在低位运行,11月份是关键时期。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