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廊纺织张正直:新特点考验棉企生存能力
棉花市场放开之后,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棉花企业为适应这些新情况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经营仍然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很多企业表示看不清眼前的市场。那么,中国棉花行业到底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出现了哪些新变化?又该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呢?记者就此采访了华廊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正直。
记者:我国放开棉花市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很多企业对于目前的发展状态还是不甚了解,请您就此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张正直:今年是棉花市场完全放开的第八年,但整个行业仍然处于大浪淘沙阶段,这个过程还将继续,企业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生存。自1998年国家在棉花经营方面的政策开始松动后,很多民营企业进军棉花行业,传统的供销社棉麻企业也在近几年中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改制。市场的放开使棉花行业变得空前繁荣,全国轧花厂达到两万多家,因此也就出现了产能过剩问题。上一年度就是因为参与收购的企业过多,最终导致行业出现了大面积亏损。此后,收购企业数量有所减少,但大多数企业还是会千方百计地筹措资金进行经营,短时间内不愿意退出收购市场。所以说,倘若不经历几次大的洗礼,我国棉花加工与流通行业的有序发展就不能实现。
记者:近些年市场发展特别快,新特点也不断涌现,有些企业把握不好当前形势,请您谈谈国内这些新变化。
张正直:可以说,目前出现的全行业亏损与企业没能及时地在意识和战略方面适应新情况有很大关系。个人认为,发生的新变化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价格不再如以前那样呈明显的波形发展,而是变得平稳,并且走势也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同。在市场放开以前,每年的棉花价格几乎都是在收购时比较低,春节后开始上升,在新棉上市之前也会出现明显上升,10年当中顶多有1、2年会出现反常现象。但是仔细分析一下2003棉花年度至今的市场走势,我们就会发现,以往棉价应该在7、8月份飚升,现在却表现得比较疲软,甚至会出现棉价下跌的现象,这就使得一些存棉以待时机的企业往往落个竹篮打水一场空。尤其在今年上半年,很多企业都判定节后棉价一定会出现上升,但是节后配额的发放导致棉价不升反降,并且降得一发不可收拾,直到最后标准级棉花维持在14000元/吨的水平。这些用传统眼光看来是反常的市场现象,其实是我国棉花行业融入国际市场的必然结果,只将眼光盯在国内缺口上而忽略了国际调节使得一些企业赔得不明不白。
二是期货市场提供了另外一种经营选择,其发现价格的功能越来越健全,但是期货也使得棉花经营的利润空间大大缩小。期货的功能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套期保值,另外一个就是发现价格。自从有了期货之后,利用套期保值可以大幅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虽然已经有部分企业开始参与期货,但大多只是做少量的套期保值,这种做法无法更好地体会市场。对于一个新生事物来说,要实现期货的大面积推广还得经过一段时间。期货的发现价格功能则为企业做现货提供了指导,同时也提高了不同地区价格的透明度。以前,棉花企业对价格的反应比较滞后,通过别的渠道获得各地信息需要一个较长过程,而现在有了期货市场,企业就能随时获知价格信息。
三是国家宏观调控能力越来越强,也越来越成熟。虽然国家放开了棉花市场,但是在准入方面还是设置了门槛,并且会在年度经营中利用进口配额进行市场调控。近几年,尤其是2005/2006年度棉花价格的平稳运行充分表现了国家对棉花经营的态度:避免价格的大幅波动,让国内棉价逐步与国际棉价接轨。
四是利润空间不断缩小。棉花市场刚放开时,其中的利润非常可观,即使是一个小型加工厂,购买了相应设备,经营一年就能回本。正是因为利润空间巨大,才吸引众多地方企业一哄而上抢夺这块蛋糕,但是,竞争的必然结果就是利润空间的缩小,微利经营成为行业的新特点。而经营实践也证明了能够接受微利的企业及时出手可以保证盈利,那些做很大库存等待高价的企业却只能面对亏本。
记者:淘汰是很残酷的,目前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保存和发展自己,企业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张正直:简单地说就是要苦练内功、转变思路、放宽眼界、依靠人才求发展。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要提高质量,在收购的时候就必须做好分级工作,适当提高棉花价格。加工时必须做好“三丝”的挑拣工作,保证加工质量。降低成本,关键一点就是用人要精,技术指标要严格,尽可能地减少浪费。
其次,在经营过程中需要改变思路,因为国际市场的存在会限制国内市场扩大缺口。所以,企业要争取做到随收购、随加工、随销售,以降低经营风险。同时,要找到影响棉花市场走势的关键因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分析期货的走势,还要分析国内、国际的金融环境,一定要杜绝只将眼光放在当地棉花供需情况的做法。作为棉花企业,我们要跳出棉花看棉花,了解宏观环境,从而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在人才培养与引进方面的力度。要想规避市场风险,企业就需要有期货方面的人才;要与外商做生意,企业就需要有国际贸易方面的人才;要深入分析国内棉花走势,企业就需要有专门的人才对国家政策与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研究。经营中每一项工作都要求企业的工作人员能够胜任,否则将在竞争中处于被动。最近三年有很多只做期货的企业都赔钱了,这与企业没有利用套期保值有关。还有很多企业因为缺乏专业人员,不敢贸然进入这个陌生领域。相比之下,一些意识超前的企业出高薪聘请专门的期货人才负责企业期货业务,实践证明,虽然他们支付了一笔不小的资金,但与获得的回报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因此,在人才方面,企业可以聘请棉花和纺织界的高手进入管理层,也可以在企业内部直接进行培养,并通过招聘高校相应专业的毕业生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市场在变化,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机会的获得也越来越要求高层次人才的参与,因此,企业在经营棉花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经营人才。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9月份纱创新高、布回落
- 下一篇:浙江宁波纺织企业积极推广纺织品生态检测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