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条”重现谁之过

  “白条”这个似乎已经逐渐离我们远去的字眼,今年又死灰复燃,频繁出现在河北、湖北、河南、山东等地的新棉收购市场上。

   那么,今年的新棉收购市场上“白条”为什么会同时出现在各大主产棉区呢?

  决大多数棉花企业把主要原因归结于资金缺乏上,而作为棉花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的农发行,今年对贷款发放方式也做了一定调整,由原来的一次性发放给企业改为今年的分批发放,这无疑增加了棉花企业的资金压力。

  多年来,作为政策性资金支持棉花收购的农业发展银行在保护棉农利益等发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的政策调整也是出于防范信贷风险考虑,对越来越难琢磨的棉花市场谨慎投放资金,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举措。

  一直依靠农发行贷款进行棉花收购的企业,对于农发行逐渐谨慎的发放贷款态度,难免会感到不适应,目前有的棉区,棉花企业先期筹备的商业贷款和自有资金都已经用完,而农发行的贷款却迟迟不见踪影,这让棉花企业在不适应的基础上更增加了一层痛苦。但我们棉花企业必须看到,这是棉花市场在洗牌时期金融渠道必然的反映,我们必须尽快适应这种资金现状,谋求发展。

  辨证地说,农发行发放贷款趋于谨慎,虽然给我们的棉花企业带来了资金上的压力,但同时也从一定意义上规避了我们的风险。在与湖北一棉区农发行的工作人员聊天中,这位工作人员认为,农发行采取的这种分批发放贷款的方式,也间接帮助棉花企业规避了市场的风险。虽然现在棉花企业开始懂得理性面对市场,但依旧难以避免在市场比较迷茫的时候,企业出现赌一把的心态,如果农发行一次性发放贷款,企业基于这种心态全部投入,一旦市场行情走跌,企业将血本无归。而农发行的贷款企业并不可能把风险转嫁给其它方,对企业的后续发展将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资金紧张无论是棉花企业的压力还是农发行的顾虑,都是可以在协调中逐渐消除,而棉花企业资金紧张带给棉农的“卖棉难”问题,却更不容忽视。无论是出于保护棉农利益考虑,还是盘活棉花市场发展,相关部门都应该尽快出台宏观调控政策,使棉花产业整个链条逐渐消除僵持。

  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一些问题的存在,一些棉区不允许外来棉花经纪人或者企业在当地收购棉花,同时也阻止棉农外运销售,而棉农卖给当地棉花收购加工厂又拿不到现金,让毫无利益保障的农民苦不堪言。当地棉花收购加工厂解释为,本地并不阻拦棉农外运销售棉花,但一些外地“无证”商贩来当地收购棉花,工商部门会严加管理。这个理由让人觉得很是不解,因为今年国家已经放开棉花收购资格认证,又何来有证无证之说呢?

  今年棉花收购资金紧张,其实是近两三年棉花市场发展现状的一个集中表现,要解决资金问题最主要的还是要站到整个大洗牌时期的棉花市场发展角度来思考。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