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文章中心>>正文内容

那个党支部里的“杜拉拉”

   国家机关工委“走进基层党支部”的蹲点采访活动,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认识中华合作时报社第二党支部里这个红色版的“杜拉拉”,一个生动的热爱生活的人,一个励志的党员榜样,一个有力量的团队带领者。从普通党员到优秀的青年干部,从刚跨出校门的记者到成熟的新闻部主任,她的成长,对于青年干部的培养和组织创新建设,都值得参考。

  在供销合作社系统里,很多人喜欢叫她“小于”,因为他们都是小于的忠实读者。2003年,毕业于广西大学新闻系的于璐娜正式加入中华合作时报党委,2004年,她创办了第一个属于自己的评论专栏“小于说市”。《农民老板有话要说》、《市场难闯合作有方》、《未来农业重塑形象》、《不得不说的巴西》……每周一期的农产品市场解读,生动活泼,写出了经济时评的“小于”味道。

  2009年12月,在京南的玛雅岛酒店,电影《红色背篓》的黑白画面把现场来自全国各地供销合作社的代表带回了上世纪50年代,北京市房山区供销合作社原副主任、画面中主人公王福山的原型王砚香老人已年过八旬,他激动地说:“现在路通了,背篓精神仍在传承。” “影响中国供销合作社60年”大型活动现场,有前来领奖的中国第一个奥运冠军许海峰、享誉全国的“扁担精神” “背篓精神”的发源地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供销合作社代表,也有中央主流媒体的记者们。感人的画面与浓厚的合作社情怀感染着现场,在一次以颁奖典礼为内容的活动中,完成了媒体对供销合作社事业发展历史中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的宣传、梳理、记录。这次活动的主要策划者于露娜此时已是杂志的副主编,党支部委员,也是一个6个月大的娃娃的妈妈。“作为供销社人,我们自己能够清楚地回答这两个问题吗,农民需要供销社吗?我们供销社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特刊中,一篇《60年让我们回答好两个问题》写出一个资深行业媒体人的思考。

  2011年,响应“走转改”号召,作为新闻部主任的于璐娜带领党员记者编辑,在《中华合作时报》开设了“走基层看变化”、“基层采风”、“一线调研”等一系列专栏,和党员记者们一起,到基层一线采访,足迹遍布天津、沈阳、西安、九江、山东、广东等多地,一头深入超市、社区了解市民的需求和呼声,一头扎进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听取他们对农产品流通各环节的看法。分析报道了多种模式的产销对接,为供销合作社系统当前最重头的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接受记者采访时,于璐娜却总结了另外一番收获:“我们不仅深入一线写出了精彩的报道,更重要的是完成了一次对采编团队的锻炼,让年轻的记者们确确实实地转变了文风,改变了作风。2011年新闻部有4名个新人加入,其中一名党员记者业务比较突出,在老记者的帮助下,写出了《要低保还是要合作》的报道,业内影响很好,也在新人中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老带新,新助老,大家在互相学习和研讨中,整体业务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党支部里的年轻人和其他记者编辑们一起,组成了一个有活力地团队,虽然这支队伍目前经验还不够丰富,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前景可期。”她说在工作中,有些事情很难忘,支部里一位还在哺乳期的党员记者清晨五六点就奔赴河北农村采访,一位党员编辑,因为负责时效性强的版面,经常等稿到夜里。而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从2012年的春节后,于璐娜自己几乎没休过周末,经常是组织好一期版面后就在下一期采访的路上。在她的微博文字里,你能读到母亲不能陪伴在女儿身边时的牵挂,在难得的几个休息日里,有母女俩让人羡慕的快乐画面。她是中华合作时报社党支部里一个红色版的“杜拉拉”,一个生动的热爱生活的人,一个励志的党员榜样,一个有力量的团队带领者。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