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开放发展新理念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安徽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 “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建设‘五大发展’的美好安徽,就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实施‘五大发展行动’,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中央要求、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安徽特色的发展之路”。其中,在“实施开放发展行动”上,提出“加快建成双向互动内外联动的内陆开放新高地”的目标,并作了系统部署。这是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安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塑造对外开放新格局的行动指南。
充分认识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指出,安徽具有沿江近海、居中靠东的区位优势,又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要积极融入国家三大战略,推进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这为安徽谋划“十三五”时期的开放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是构建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战略要求。当前我国正在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是安徽作为长三角一员的使命担当,对促进长三角地区加快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重要作用。
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也是提升安徽在全国开放格局中地位的重要举措。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实现新常态下新发展的根本之举。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有利于引进新技术、培育新业态,促进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速形成新的产业竞争力。
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更是拓展安徽经济发展新空间的重要途径。开放是拓展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有利于安徽在新的起点上构建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体系,大幅提升整合全球资源与市场的能力,培育发展新动能。
准确把握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面临的机遇挑战
在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引领下,安徽开放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安徽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分别由2010年的242亿美元、50亿美元增加到488亿美元、136亿美元,世界500强在皖投资的企业数达到72家,同时对外投资2016年有望超过10亿美元,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已初步形成,对外开放工作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但也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贸易增速放缓、贸易壁垒加剧,同时新规则、新业态、新模式正在重塑和孕育。这些新变化,既对安徽对外开放工作带来了新挑战,也带来了新机遇。
从机遇看,全球区域经济合作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新的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新规则正在加速形成,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产业分工将不断深化。这为安徽深度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提供了新空间。我国正在构建新一轮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加主动的自由贸易区战略,这为安徽推动扩大对内对外、东西双向开放,提升在全国开放格局中的地位带来了新契机。
从挑战看,世界金融危机历经8年,对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影响逐步加深,世界贸易额增速已连续3年低于经济增速,总需求明显不足,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安徽的外贸、外资、外经工作。特别是随着我国综合制造成本上升以及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影响,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低收入国家转移,中高端制造业开始向发达国家回流,在这一趋势下,安徽传统制造业的比较优势相对弱化,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势头会有所减弱,难度也会加大。
全力推进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的战略举措
总体上看,安徽开放型经济水平还不高,进出口总额占全国份额为1.18%,对外投资占全国份额为0.8%,远低于安徽人口占全国比重的5.06%、GDP占全国比重的3.25%;外贸依存度为13.76%,低于全国22.58个百分点。要提升安徽外向型经济水平,必须全面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着力在培育开放主体、完善开放布局、建设开放载体、创新开放体制上下功夫。
一是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要充分发挥安徽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积极对接国家开放战略,着力打造“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按照“五通”的总体要求,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国内重点地区、重要企业合作交流,加快出省出国出海和省内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筑“一带一路”合作平台。要进一步强化长三角成员意识,在发展理念、政策措施、基础设施等方面实现等高对接,按照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实施皖江示范区规划展期的要求,加快构筑高效快捷的大交通,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产业,加快建设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中心城市,把安徽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的战略支撑,建设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新兴增长极。
二是全力建设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通道建设是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基础支撑。安徽提升通道建设水平,要按照完善网络、扩大能力、提高水平、构筑枢纽的思路,着力推进高铁、高速公路、港口、航道、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多层次、大容量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提升与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水平。平台是外向经济的重要载体,在平台建设上,安徽要全面复制推广自贸区经验和做法,积极争创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合芜蚌金融服务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加快推动园区转型升级,加快提升各类开放平台的功能,发挥各类平台的牵引作用。通关一体化为外向型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权和更大的便利性,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和运输物流成本。要继续完善由海关、检验检疫、海事等多部门参加的通关协作机制,积极参与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抓紧升级完善安徽电子口岸平台,全面推广一站式作业、关检合作“三个一”等新型通关模式,支持企业自主选择报关方式,不断提升通关效率。
三是积极对接大资本大市场。安徽与沿海开放型经济大省的最大差距在企业,突出表现在数量偏少、质量层次不高。要坚持培优扶强,着力引进、培育、发展一批具备核心技术、研发人才、自主品牌、营销渠道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使之成为安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合作的支撑力量。要增强开放型企业龙头带动能力,鼓励引导企业放眼全球,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能源基地和营销网络,在开放发展中成长壮大。鼓励骨干企业牵头到沿线国家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重点在沿线国家投资建设配套产业园,为安徽企业抱团“走出去”搭建发展平台。要引导扶持企业大力开拓国际市场,鼓励各类企业积极应对世界经济贸易格局和需求的变化,加快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扩大传统市场,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开拓新兴市场,不断提高对外贸易质量和效益。
四是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上台阶,重点在于优化结构、提升质量。要积极推动外贸转型发展,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加强出口产品品牌建设,打造拥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要优化外资投资结构,积极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鼓励外商投资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可再生能源、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要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汽车、家电、建材等制造业企业到资源富集、市场需求大的国家建设生产基地,在“走出去”中实现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
<#comment>#comment>
五是营造良好开放环境和氛围。总体而言,安徽在以往的开放实践中比较重视的是产品贸易和资本引进,更多的是物质领域开放,目前形势发展已经到了更好地适应全球投资贸易规则的变化、更加注重软环境营造的阶段。要全面贯彻主动开放、双向开放、公平开放、全面开放、共赢开放的理念,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着力营造便利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要创新利用外资管理体制,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的层次和水平。 (执笔:孙东海)
(原标题:践行开放发展新理念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责编:李金泽)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友好关系新定位 合作发展新开拓
- 下一篇:打造西安自贸区对外开放新高地 力推各项…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