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一带一路”机遇 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

发展中的国际港务区。 (记者 王旭东 实习生 钱成摄)

原标题:抓住“一带一路”机遇 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

       拥有中国最大的陆路港口;拥有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高新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5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数量居西部乃至全国前列;有17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此设立公司和分支机构;获批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先后被评为“年度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中国最佳营商环境十大城市”和联合国“全球最具发展潜力新兴城市”。

        这里是西安,一座开放的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她的崭新定位吸引着全世界更多的目光。2016年,西安更为主动地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战略,通过开放通道和开放平台的建设,延展经济的外向度,加快建设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

产业链带动作用显著

外来投资看好西安

        2016年2月9日,航天基地管委会与陕西航空产业发展集团举行项目签约,在航天基地合作建设美国贝尔直升机组装生产线及陕航产业园项目,总投资53亿元人民币。这个主要围绕“一线三中心”进行的合作建设,将建成一条美国贝尔407GXP型直升机复装、总装生产线,一个直升机培训中心,一个直升机应急和救援中心以及一个无人机空天动力研发和陕航总部中心项目。对于“科技+产业,助推品质西安”发展战略的西安航天基地来说,这是又一次的突破。

        西安围绕打造内陆型经济开放开发战略高地,全力扩大招商引资。2006年,我市实际利用外资42亿美元,同比增长4.79%,总量占全省的84%。看中西安,带着项目来到西安以期待更美好的未来,目前,全市已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331家,有174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西安设立了公司或分支机构;全市共有外贸公司4935家,平均每年新增外贸公司540家,进出口过千万美元企业增加到94家,过亿美元企业达17家。这些数据,都是西安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在与日俱增最有力的呈现。

        外来投资看好西安,是看好西安的区位、交通、人才、产业科技优势,特别是产业链招商已经成为西安招大引强的重要砝码。成熟的航空航天产业基础,完整的汽车产业链条,电子信息产业的配套资源,有力地吸引着外来投资的目光。例如,全市拥有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1500多家,从业人员规模突破14万人,就极为有力地吸引了美光、三星、中兴、比亚迪、中软国际等重大项目引进。

        而外来投资的壮大,又进一步带动了产业链延伸和壮大。有人曾经对三星项目落户西安做过计算,在这个项目上下游产业链初期就有100多家企业,并且有不少三星的客户很快会追随三星而来,1个企业能带动160家;同时因为上万名中等收入的就业者的住房、消费等刚性需要,第三产业的带动力也不容小觑。实际上,三星项目不到3年确实已成功吸引外资配套企业103家,充分体现了“陕西速度”和“西安效率”。我市高新技术、装备制造及服务外包等产业也随着外来大项目的投资快速发展。

沿“一带一路”走出去

“海外西安”品牌效应初显

        2016年8月5日上午11点,陕西运维电力塔吉克斯坦杜尚别热电联产二期项目正式启动。至此,陕西运维的项目已经遍布非洲、中东、中亚、南美等地区国家,目前已经完成土耳其、印度、孟加拉、印尼、菲律宾、越南、老挝、塔吉克斯坦等国家30多个电站的建设服务。

        “‘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都是缺电的国家。要让沿线国家电网互联,要实现电网互联就需要建电厂,对于运维电力来说这就是一个潜力无限的市场。”早在2008年,陕西运维电力总经理屈晋春就已经看到了国外市场的巨大空间。幸运的是,当时,一个苏丹电厂项目的运营维护正在寻找合作伙伴,运维电力的品牌效应迅速在非洲大陆得到认同,先后承接了尼日利亚、肯尼亚、博茨瓦纳等国的电厂服务项目。到目前为止,陕西运维在印尼开拓了10个电站的运维管理项目,还获得中印尼双方共同颁布的“电力功勋奖”。如今,运维电力的“走出去”大步向前,在海外参与大小电站项目三十余个,大都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

        “走出去”,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和国际产能合作当中,陕西运维正是其中的排头兵。为给西安企业“走出去”牵线搭桥,政府发挥我市驻中亚地区商务代表处的桥梁作用,为企业提供和发布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与贸易的相关政策信息;组织企业参加中省市举办的各类“一带一路”政策宣讲及投资推介活动;举办了欧亚国家(西安)投资贸易项目发布对接会,共计发布投资贸易项目120多个,达成多项合作意向。

        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11月,西安累计新设境外投资机构70家,同比增加29家;协议投资总额6.55亿美元,同比增长31%,涉及装备制造、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商贸服务等多个领域。其中,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势头迅猛,爱菊集团在哈萨克斯坦北哈州投资建设的“中哈爱菊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期工程”就已于12月份正式投产。另外,截至2016年11月,全市累计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19.03亿美元,同比增长24%;西电国际、华山国际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尤为明显,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电力工程和房屋建设等领域,“海外西安”品牌效应凸显。

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

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

        丝绸之路经济带起点城市的定位,让西安在开放方面更具责任担当。而发展开放型经济也是西安充分发挥优势,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途径。

        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投资发展环境的意见》、《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实施意见》、《西安市招商引资奖励暂行办法》等政策,不断加大对开放经济的支持力度,简化审批程序,积极解决外商在发展中的问题;着力发挥丝博会暨西洽会、欧亚经济论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平台作用,聚焦对外开放重点领域和优势产业,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的经贸往来及交流合作。

        为方便和国际间合作交流,西安加紧推进领事馆区建设。2016年2月,《西安领事馆区城市设计与地块控规方案》获得外交部批复;5月,中智西安签证中心(TLS签证中心)正式落户西安领事馆区,法国、德国受理中心率先开业;9月,西安领事馆区统建领馆一期项目4座统建领馆通过竣工验收。与此同时,英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签证中心也纷纷先期落户高新区。

        同时西安的外向度也在不断加强,西安海关与青岛、济南等国内10个海关共同签署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海关合作协议》,获准优先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海关监督创新制度。中国银行全球客服中心等60多个金融机构落户西安。

        如今的西安,已经得到了中外投资者的广泛青睐,正逐步成为“一带一路”节点上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

       “我们要着力打造引领高水平外商投资的开放高地,紧抓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战略机遇,积极推广复制上海等自贸区经验,推进贸易通关便利化。”市商务局局长吕恒军表示,西安将继续以精准招商为抓手,紧盯千亿级规模产业集群,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等龙头企业,主动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地区产业转移,有针对性地组织点对点招商,努力吸引更多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大、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不断落户西安。

        同时,要努力建设西部内陆地区对外贸易强市。吕恒军表示,西安要加快外贸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借力广交会、东盟博览会等平台,扩大欧洲、北美等市场份额,大力开拓中亚、东欧、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不断优化出口结构,带动地产品出口。通过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引导境外消费回流。要持续做好“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和“长安号”国际货运航班服务工作,打造优质、高效、便捷的国际货物运输大通道。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推动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良性互动,让“西安智慧”服务全球。

        加速“走出去”,让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品牌为我所用;积极引进来,让更多优质投资青睐西安,投资、增资速度不减、结构更优。随着西安在开放的道路上更进一步,西安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