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 中国合作经济新闻网>> 行业频道>> 畜产品>>正文内容

贵州:引领南方草地畜牧业转型发展

  贵州省内草地资源十分丰富,仅优良牧草就有260多种,为发展草业和草地畜牧业奠定了物质基础。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走上了生态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实施种草养畜,发展特色草地畜牧业,探索出了草地畜牧业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从1980年起,贵州省各级草原主管部门和技术推广部门先后摸索出了灼圃、独山和晴隆三种草地畜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三赢”。

  灼圃模式“科研-示范-推广”一体化

  灼圃乡,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雪山镇。1980年,灼圃建立了灼圃联户示范牧场。示范场遵循的是“科研-示范-推广”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以农户家庭牧场为基本单位,以技术辐射型的中心场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开放型的经济技术联合体。

  示范牧场通过大量种植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草和紫花苜蓿,建成了万亩高原人工草场、1000亩种子田;人工草地植被覆盖率比天然草场高35%,优良牧草占草群的90%,牧草产量比天然草场高12倍,牧草中的粗蛋白比天然草场高40%。示范场的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开展高原养畜技术研究,建立了草地绵羊系统指标体系,制定了混播草地最佳豆禾比例,明确了草场载畜量,攻克了高原草地绵羔羊育肥难关。承包户利用优质牧草养起了西门塔尔牛、黑白花牛和黑山羊。

  灼圃联户示范牧场的负责人算了一笔账:种植3亩优质牧草,需15斤草种,施3袋肥,可养一头牛,农户至少可以净赚2000元;如果按传统方式在3亩地里种马铃薯,只能收入900元。2015年示范牧场承包户的收入要比当地农户高出至少10倍。

  灼圃模式在放牧条件下筛选出高产、优质、竞争力强并有晚秋和早春生长优势,使用年限达10年以上的优良牧草15种,改良了岩溶山区天然草地;在免耕条件下,利用优质牧草逐步消除了天然杂草;摸索出了高寒地区“绵羊宿营法”,创建了在养羊过程中产前、产中和产后全方位的技术管理规程。

  独山模式林下草场育牛羊

  独山草场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上司镇,起伏延绵的草场面积达3万亩。

  1983年,我国政府与新西兰政府签署了在独山县建设贵州牧草种籽繁殖场的合作协议,先后引种了新西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60多个牧草品种,进行引种、驯化、筛选,培育出了多年生的白三叶、黑麦草等18个优良品种。目前,牧草种籽繁殖场建成林下人工草场18000亩,改良草场5000亩,刈割草场4000亩,多花黑麦草种子田2000亩;种植的有黑麦草、红三叶、白三叶、鸭茅等优良牧草,每年可产出40吨草种;建成种子清选车间一座,挖青贮窖2000立方米,围栏200公里;建鲜奶加工车间2座,建奶产品检验室1个。经过不懈努力,独山草场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全天候放牧场。草场哺育着新西兰柯利黛绵羊350只、奶山羊460只、荷斯坦奶牛1300头、西门塔尔牛1150头。

  独山草场还与周边700多项目示范户建立了草场奶牛放牧系统,对每户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购料、统一防治、统一放养、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模式,降低饲养成本和市场风险,人均年纯收入增加2万元。经过30几年的发展,草场逐步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方式,每年收购项目示范户的牛奶达2000吨。

  晴隆模式石头缝里种草养羊

  晴隆县位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我国西部喀斯特地貌石漠化最严重的山区。2001年,晴隆县草地畜牧中心主任张大权创建了“晴隆模式”,即实行“中心+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中心建立人工草场和种畜基地,基地对农户进行示范和技术服务,农户通过养畜协会组织起来,接受中心和基地的管理,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张大权带领中心技术人员负责全县草地畜牧业的统一规划与开发、在基岩裸露的山坡发展种草养畜、负责技术指导和培训。

  晴隆的种草养羊模式,以草地畜牧业科技扶贫、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为载体,以波尔山羊、杜泊羊纯种繁殖和优质杂交肉羊生产为突破口,辐射带动农户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探索出了一条岩溶山区种草养畜与石漠化治理相结合的路子。在晴隆县,晴隆模式已带动14个乡(镇)、96个村、1.68万户农户参与种草养羊。全县种植高产优质人工混播草场52万亩,改良草地25万亩,建成雀稗种子田2000亩。全县羊存栏52.8万只,户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累计为农户创收近4亿元。

  随着优质牧草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晴隆县岩溶山区生态出现了根本性转变——“石在草中,草在石中”,“牧草季季常青,羊群山山可见”,种草养畜整治喀斯特石漠化大见成效。

  (责任编辑:高徽)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