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 人物绽放>>正文内容

钱罗洪:痴心不改种茶人

    16岁,钱罗洪就开始学习种茶、采茶、制茶;1991年,钱罗洪承包了村里的40亩茶田,从此开始了他的创业路。1997年,32岁的钱罗洪大胆签下了荒山30年的租用合同;2000年,依靠新科技,选用新品种,成功栽培出发芽早、条形好、口感佳、抗寒强的生态茶;2007年5月,钱罗洪将新培育的珍稀白茶品种带入秭归几大茶场;2010年,以钱罗洪为投资主体的秭归露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了。钱罗洪脚踏实地,一步步地走向了成功。他研发的无性系优质良种茶,带领茶农不断提升现代茶园管理技术、科学种茶技术和良种茶生产技术,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了当地茶叶生产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的进程。通过示范区的加工、辅导,他带领周边2万亩以上茶田规范化发展,每亩可实现收入5000元以上。

    在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1万多亩茶园妆点着茅山老区,6个村的村民在南区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带领下通过种植无性系良种茶走上了富裕路。这一切要从这个合作社的当家人钱罗洪说起。

    荒山上叙写创业传奇

    万事开头难,创业尤其如此。

    钱罗洪说,他是从创业困境中一步一步走出来的。由于家庭生活困苦,16岁的钱罗洪便开始学习种茶、采茶、制茶。1991年,钱罗洪承包了村里的40亩茶田,从此开始了他的创业路。“在种茶的同时,还要注重新品种茶的种植研究”。慢慢的,钱罗洪在当地成了小有名气的种茶人。但是,他并不满足于此。

    他在荒山上看到了机会。长山、山蓬、罗村3个村共有一处丘陵荒坡,共360亩,但是这大片荒地却常年无人敢过问,因为“乱坟岗多、杂树野草多”。

    1997年,32岁的钱罗洪大胆签下了30年的租用合同。当时就遭到家人和亲戚朋友的极力反对,“你是想发财想疯了?”“种茶的地方有的是,你偏偏选这鬼地方。”但钱罗洪不以为然,他没有退缩放弃。

    整理开发荒地要迁走上百个坟头,这是个难题,不可盲干。钱罗洪拎上一扎酒,一个坟头一个坟头地磕头洒酒。他向乡亲们解释:“老区要富裕,要脱掉穷帽子,不大胆闯、不走自己的路子怎么行。”他的真诚感动了乡亲们,没有人再为难他。

    “荒山是一张白纸,但可以画出全新的图画!”钱罗洪一直坚信。经过了3年努力,依靠新科技、选用新品种,钱罗洪终于在2000年成功栽培出发芽早、条形好、口感佳、抗寒强的生态茶。这一优质品种不仅得到国家的政策扶持,还打开了沉寂多年的茶叶市场销路,更让当地茶农走上了增收的道路。

    经过不断优化、不断创新技术,2007年无性系良种茶和珍稀白茶两大系列6个国家级扶持品种先后获中国茶叶协会第七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和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等多项荣誉。良种茶每亩鲜叶销售可获利 3500 元,成品茶每亩效益达8000元,超过常规品种的5倍。

    增收了!富裕了!钱罗洪琢磨如何让乡亲们抱团谋发展。在金坛区供销合作社的参与下,他把周边的茶农组织起来领办了南区茶叶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加大技术培训和推广力度,不断改良茶叶新品种,并且坚持“统一生产资料、统一防病治病、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加工储运、统一包装销售”,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优势。

    经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现有成员205户,拥有茶叶生产基地2851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2350亩,带动周边6个村的茶农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2015年合作社固定资产达220万元,实现销售额达460万元,合作社人均增收2360元。

    带领库区脱掉穷帽子

    2007年5月,一个偶然的机会,钱罗洪在三峡库区秭归县参观,他发现这里地形、气候特别适宜种茶,但当地茶场设备简陋、品种陈旧。于是,钱罗洪便萌生了以茶援助库区移民的念头。

    “这就是种茶人的痴心不改。”今天谈起这段茶缘来,钱罗洪仍旧感叹不已。

    经过商谈,钱罗洪先将新培育的珍稀白茶品种带入秭归几大茶场试种。第二年就看出了好苗头,茶树成活率高、适应性强,长势喜人。“新叶出芽后经专家品尝,认为品质要超过江浙一带的同类品种。”钱罗洪激动地说。

    于是,钱罗洪提出设想:总投资3205万元,先期由国务院三峡办、江苏省对口支援办、专业合作社三方各投400万元(共计1201万元),在三峡库区建立一个无性系优质良种茶产业化项目核心示范区,以引领库区移民共同增收致富。这个项目得到了各方的一致赞同。

    2010年,秭归露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了,钱罗洪为投资主体的法人代表。国务院三峡办、湖北省政府将该项目纳入三峡库区现代设施农业试点示范园。

    自从和三峡库区秭归县结缘后,钱罗洪便把茅山老区供销合作社人创业、创新求发展的精神传递给了秭归茶农。

    5年过去了,无性系优质良种茶产业化项目让三峡库区茶农的致富能力增强了。无性系优质良种茶产业化集现代茶园管理技术、科学种茶技术、良种茶生产技术为一体,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了当地茶叶生产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的进程。

    在核心示范区,350亩科技园和100亩苗木繁育基地均是通过土地流转方式获得,这让100户移民每亩每年可收益租金1200元。通过示范区加工、辅导,带动了周边2万亩以上茶田规范化发展,每亩可实现收入5000元以上。

    2015年开春,秭归露源生态农业公司首次收购3万多公斤茶叶,是往年收购量的一倍,收购单价比往年也提高了30%。亩均年产鲜叶60—80公斤,每公斤按100元—160元计算,亩均收入超过5000元。公司调运了6000公斤在江苏地区试销,零售价每公斤高达400—1200元。据此计算,2万亩茶园可使当地移民收入达1.2亿元。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专业合作社模式运行,茶产业示范基地可实现年均产值超亿元的目标;350名移民在核心示范区务工,计件工按每日80元,合同工按每月工资2200元支付(是以往当地标准的2倍以上),有限公司每年要开支工资近 230万元。此外,公司配套茶园开发旅游观光、休闲娱乐项目,带动了当地移民开办“农家乐”,既缓解了秭归和周边县移民就业的压力,又保障移民不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安稳创收,安居乐业。

    为茶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秭归县半高山以上地区约占全县面积的63%,地处长江上游下段的三峡河谷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有效积温为5723.6℃,年最冷月平均温度6.5℃,年无霜期为72%,年日照时数1631.5小时,最适宜茶叶种植。秭归县因地制宜确立了“一果两叶”(脐橙、茶叶、烟叶)作为库区移民致富的发展规划,无性系优质良种茶种植恰好符合了建设特色农业大县的产业方向。

    秭归人文底蕴、名胜古迹资源十分丰富。“随着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从改变农业产业结构出发,以特色茶产品为载体的茶文化将伴随三峡旅游传播天下,而这些资源优势将转化为未来的产业优势,是我们打造成集绿色生产、旅游观光、度假休闲于一体的现代茶叶产业发展的好时机。”钱罗洪满怀信心地规划着未来。

    钱罗洪告诉记者,茶树是多年生经济植物,一经种植可经营数十年,茶园本身植被覆盖率可达95%以上。“生态园建设,可以起到保持水土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稳定水土的作用,减少山体泥沙进入长江库区。”钱罗洪说,生态茶品种无农肥污染,保持有益生物,能改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作为库区长远规划,项目设计以高标准建设、高附加值和高观赏性种植为理念,以目前国内先进水平为标准,坚持规模经营,科学发展。在核心示范区,严格按照“无公害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规程”运作,水、电、煤等基础设施,科学的排灌自动化系统,田间的车道、主干道、支道、步头道,太阳能杀虫灯、田园插黄板等,一应俱全。示范区还采取猪沼茶生态模式,构建生态循环方式。示范区除建成一个350亩的科技园,突出特色融入茶文化底蕴、旅游兴茶外,还高标准建设一个融技术培训、介绍茶叶科学知识展示于一体的综合中心——茶蕴楼。茶园按机械化标准设计,同时引进先进的制茶工艺设备。钱罗洪告诉记者,2015年采茶高峰期22天有17天下雨,按照传统习惯只能歇工,但由于设备科学先进,生产照常进行,鲜叶进入流水线25分钟就可烘干杀青加工出成品茶。

    一幅茶叶兴农、绿色致富的崭新画卷已在钱罗洪面前徐徐展开。钱罗洪不仅把致富的法宝送到三峡库区,更把茅山老区人民发奋图强的创业精神作为无价之宝带给了库区人。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