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 标题新闻>>正文内容

高原上的创业之歌

“寻找扁担传人”第五站 走进云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

  一路向南,“寻找扁担传人”采访小组深入云南遍访五地,傍山而行,从祥云到景谷,从宣威到泸西再到峨山。这里的供销合作社基础参差不齐,发展也各具特色。在经历了改革阵痛后,他们有的在“烂摊子”上重整旗鼓,“二次创业”一显身手,让供销合作社重新焕发生机;有的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少数民族山区,坚守着供销合作社这块“阵地”。

  无论创业还是守业,云南几代供销人都在用行动实践着为农服务的承诺,而内心则是对这片土地一份深沉的热爱,对供销合作事业一份坚定的信念。

  铁肩担风雨:“老供销”重谱创业歌

  地处滇西咽喉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有着千年历史。或许正是这里浓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了“祥云供销”团结拼搏、坚韧不拔的创业斗志。记者在这里了解到祥云县供销合作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资不抵债到资产过亿、从生死挣扎到城市地标的曲折发展历程。

  今年是祥云县供销合作社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张成铭担任县社主任的第9个年头,也是他进入供销社的第31个年头。“31年来,从仓管员、营业员、会计到基层社主任,再到县社主任,中间有很多次工作调动的机会,我都拒绝了,因为已经离不开这里了。”张成铭说。

  1984年,张成铭成为刘厂基层社的一名仓库管理员,这段在基层社工作的岁月让供销精神在张成铭心中扎根。

张成铭(右一)到祥云县红祥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了解生产情况。 祥云县社 供图

  刘厂基层社服务范围辐射周边几十个村庄,最远的小庄子村距离刘厂镇中心100多公里。“那时候不通公路,汽车将物资运到镇政府后再转运到庙沟村,剩下的50多公里路都是靠人背马驮。”张成铭告诉记者,每年春耕开始前,一个大马帮便从刘厂基层社出发了,满载着化肥、食盐、白酒等生产生活资料。“我当时能背上百斤的化肥呢。在那个物资短缺的时代,供销人真是靠着‘铁肩担风雨’的使命感为山区农民送去生产生活物资。”张成铭笑着说。

张成铭定期到超市了解商品销售情况。

  正是靠着这种使命感,张成铭一直坚守在供销社的岗位上。1996年,张成铭在普棚基层社担任主任兼党支部书记期间,供销合作社由统购统销变成利润包干,普棚成为全县第一家改革重组的单位,通过有效经营和有序监管,社有资产得到了完整保留。1999年,张成铭调到祥云县供销合作社工作,面对改革阵痛的被动局面,张成铭心中仍然恪守一个信条,那就是“立志供销不动摇,任劳任怨不懈怠,服务‘三农’不松劲,供销精神不能丢”。他提出,变被动改革为主动改革,在整合资源、盘活资产上做文章。在他的带领下,祥云县供销合作社职工朝着“发展一批好的企业、建立一套好的体制机制、培育一批好的合作社、培养一批好的队伍、解决一批历史遗留问题”的目标努力着。

  在乡镇,祥云县供销合作社一直坚守着流通阵地,组建起3个县级配送中心和5个乡级配送中心,同时发展266个村级综合服务社,采取“小超市、大连锁”的方式为当地居民提供日用消费品。

  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全县系统牵头办起170个专业合作社,与县内几家龙头企业强强联合,构建了以食用菌、香葱、大蒜、核桃、脱水蔬菜等为主的特色农产品营销服务体系,产品远销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

  为保障农资供应的数量和质量、平抑价格,县社与几家私营农资企业合作,组建了新恒信农资配送公司,变竞争对手为合作伙伴,统一配送,保证质量,销售区域辐射到大理州各县以及云南省部分地区,销售网络达350多个。

祥云县社亿佳购物广场已成为禾甸镇村民购物的首选。 闫雪静

  张成铭说:“供销社的牌子要在新时期树起来,就需要企业强起来,给老百姓带去质量好、品质高的产品和服务。”从去年起,祥云县供销合作社通过招商引资,投资3亿元在县城中心建设了“祥云供销·佳和广场”,预计今年年底前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休闲娱乐、商业购物、办公住宿、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并成为祥云的地标性建筑和核心商业区。“到时候我们‘祥云供销’四个大字将在最高处亮起,让供销社的新形象深入人心。”张成铭充满自信地说。

  壮士勇断腕:以商活农百业兴

  供销社的牌子不能倒,为农服务的大旗扛到底——几乎秉承着同样的信念,“二次创业”的大幕一次次在云南各地供销合作社拉开。在宣威市供销合作社系统,记者又听到了新的创业故事。

  7年前,宣威市供销合作社已陷入“线断”“网破”和资产卖光、资金分光、人员走光的“三光”境地。“2008年,我到市社上任,看到的景象是很心酸的。县社10多个人挤在一个破沙发上算是欢迎我了。”宣威市供销合作社主任刘如擎回忆道,“改革势在必行。改‘死’还是改‘活’?当然是要改‘活’!而且要在服务‘三农’中发挥新作用。”明确目标后,刘如擎带领宣威市供销合作社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开始了“二次创业”。

  “把社有资产管理好,把乡村流通服务体系建起来,剩下的就是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刘如擎告诉记者,“宣威是农业大市,是云南省重要的旱粮、烤烟、生猪生产基地,农业人口超过133万人,供销合作社曾经是农村市场的‘老大哥’,如今想要重生,依然要紧靠农村。”

  创业伊始,宣威市社立即废除有关处理资产的文件,停止卖土地安置职工的做法,把过去卖出去的资产,花几倍的价钱又买回来,全部用来建配送中心、建超市、建市场;把过去解散了的职工重新组织起来,成立新企业,解决职工的再就业;重塑企业发展模式,重点抓宣威马铃薯、生猪、火腿、玉米良种等农特产品的培育、养殖、经营、配送和购销业务。

宣威市文东马铃薯批发配送中心。     闫雪静

  如今,在距离宣威市中心10公里的双龙街道浦山村,坐落着一个集农作物种子科研开发、生产加工、推广销售经营为一体的大型生产企业,这是由宣威市供销合作社和云南种业集团合作建成的云南种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宣威分公司。在公司1000多亩的良种选育基地里,地沃1号、宣瑞2号、秋硕玉6号……各类玉米一望无际。加工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烘烤、脱粒,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

  宣威市供销合作社社有资产管理公司副经理吕正江介绍说,生产基地现已涉及农户647户,公司向农户支付每年每亩600元的承包费以及550元的土地升值管理费,同时又返聘当地农民到基地务工,目前已带动就业1000余人,助农增收100余万元。

  在宣威市社与云南金色乡村事业集团合作建设的“金色乡村”宣威农产品配送中心内,一排排开放式货柜中展示着宣威火腿、龙潭土蜂蜜、绿壳鸡蛋等农特产品,还专门为农村妇女的手工刺绣品开设展区,所有农特产品都分类摆放,统一宣传、展示、营销。倘塘黄豆腐、普立小甑酒、杨柳干酸菜……这些“土得掉渣”的农产品如今正通过农特产品配送中心卖到全国各地,并形成“农特产品配送中心+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销一条龙的经营网络,解决当地农特产品的“卖难”问题。

  如今,宣威市供销合作社已经走出改革的阵痛,2014年完成经营总额15.2亿元,实现利润1285万元。从网破人散到亿元重生,宣威市社用7年时间打造出以商活农百业兴的“宣威经验”。

  承诺重如山:绝境中走出“女当家”

  基层的创业故事同样是令人热血沸腾的,泸西县三塘乡供销合作社的“女当家”李家惠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记者在泸西县采访时,正是这里一年一度收购新鲜猪腿的季节,李家惠每到此时就格外忙碌。她不仅是全县各个集市上的常客,更是所有屠宰户的“熟客”,什么样的猪腿新鲜合格,她一眼就能看出来。

  7年前,37岁的李家惠不顾家人反对,来到全县经济最困难、濒临倒闭的三塘供销合作社,挑起了“当家人”的担子。“当时我在县社经贸公司工作,县社领导认为我有头脑、懂经营,希望我能把三塘基层社搞活。”而当时的三塘供销合作社欠账达200余万元,20多名职工将近半年领不到一分钱,这对她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老一辈供销人挑着扁担走出来的牌子,不能在我们这一辈弄丢了”,李家惠给自己立下了“军令状”。

  人心齐,泰山移。李家惠来到三塘供销合作社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职工缴纳了多年没有解决的“五险”,并办起了职工食堂。三塘供销合作社职工鲁志红告诉记者:“主任走马灯式地换了一茬又一茬,带来的是一年又一年的亏损。派个黄毛丫头来,本以为只能喝西北风了!哪知她与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男人能做的事她一样做,男人做不到的事她也主动去做,搬运几十公斤的新鲜猪腿一点也不比男人差。”

李家惠7年来一直坚持着与职工共同劳动。

  在人心所向的气氛中,李家惠决定带领三塘供销合作社进行“二次创业”,并许下承诺——“盘活一个企业,富裕一方百姓”。有着多年经营经验的她看准了泸西的火腿市场。但创业最先面临的就是资金难题,李家惠采取贷款和职工自愿入股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带头入股,共筹集资金200多万元,建成占地近5000平方米的养殖场,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引进优质乌金纯种猪和长白纯种猪,并注册了“磐江老东山”火腿品牌,第一年就实现200多万元的销售额。

  随着火腿销量提高,养殖场已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李家惠跟职工商量后,把近2000头优质仔猪按市场价赊给当地700多户农户饲养育肥后,按市场价回收后腿,找补养殖户差价。这样既确保了火腿优质原料的供给,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样的方法,李家惠又将它用到了火腿熏制上——把火腿仓库“搬”到农户家里。“这里农民家家户户都掌握鲜腿熏制的传统工艺,我们将腌好的火腿交给农户,他们只要熏制完放在自家房子里挂好,每年每只火腿就能收入20元。”李家惠告诉记者。

  记者到三塘村时,村民张彩英刚刚喂完饲养的10头猪。她带记者来到家里按照火腿厂标准改造的房间,900多只熏制好的火腿整齐地挂在屋顶。她告诉记者:“我养的猪除了自家吃的,都卖给火腿厂,还有屋里挂的这些火腿,每年有几万元的收入呢!”

  几年时间过去了,三塘供销合作社活了,它从全县系统最困难的基层社变成了效益最好、盈利最多的基层社。李家惠的诺言实现了,而她又有了更大的目标——建设红河州第一大生猪养殖场。如今,三塘供销合作社投资1300万元建成万头生猪养殖基地生产线,目前养殖场已投入使用。

  除了传统流通方式,李家惠也捕捉到了电子商务的气息。去年,三塘供销合作社在天猫商城设立“磐江老东山”火腿旗舰店。开业一年来,“磐江老东山”火腿的知名度逐渐提高。在泸西县城的线下体验店里,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将包装好的火腿逐一检查,准备打包发往浙江。李家惠说,希望借助电子商务这个快车道,推动“磐江老东山”火腿销往全国各地,从而带动更多农民致富。


>> 特写

景谷县永平镇供销合作社:供销社扎根人心  地震也撼动不了

  2014年10月7日21时49分39秒,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发生6.6级地震,震源深度5千米,震中位于景谷西南32公里的永平镇。

  一年后,记者来到永平镇。一年的时间并不足以抚平地震给大地带来的“创伤”,但永平镇人民已逐渐走出悲恸,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地重建之中。

  回想抗震抢险救灾工作时的场景,永平镇供销合作社主任石荣感慨连连。“10·7地震”让永平镇供销合作社农贸市场的大棚、房屋设施都有不同程度受损。但农贸市场是永平人民日常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场所,尽管余震不断,为保证灾区物资供应,供销合作社职工连夜赶工,对农贸市场逐一进行灾情检查,修复了部分摊位,慰问安抚了受灾商户,并连夜组织油布3吨、方便面120箱、瓶装水200箱,保证抢险物资快速供应。震后第二天,农贸市场和沿街铺面一一按时开门迎客,农贸市场还采取了震后半月不收取摊位费的措施,确保了全镇的粮、油、肉、菜等食品,农资商品以及日常生活用品都正常供应,并稳定了市场物价。

永平镇农贸市场内傣族群众买卖蔬果。闫雪静

  记者跟随石荣来到永平镇农贸市场时,这里热闹非凡,摊位整齐洁净,商品琳琅满目。石荣说,眼前的农贸市场是经历了4次升级改造后完成的。1996年,为了不让社有资产流失,永平供销合作社职工自力更生,挑着扁担,背着背篓,搬运石料,平整场地,经过1000多个工日,建成了占地7800平方米的一期农贸市场。1999年和2002年市场进行了两次扩建,2006年对市场大棚进行改造。如今,农贸市场已成为永平镇供销合作社的支柱产业,现占地18000平方米、摊位1500个,成为普洱市最大的乡镇农贸市场。

  市场内,一位身着傣族服装的阿姨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她的摊位前摆满了菠萝,菠萝的个头比平常超市里的要小很多,但顾客却络绎不绝。记者询问得知,这位阿姨是周边村民,每天天一亮便挑着两筐菠萝来市场摆摊,别看她的菠萝卖相差了点,但都是自家地里种的绿色无公害菠萝。她告诉记者:“我今年50多岁了,来这里摆摊已经十几年,每天生意都好得很。”记者了解到,市场里像这样带着自家农产品过来摆摊的农民有不少,市场对他们免收摊位费,每个摊位每天只收1.5元的卫生和治安管理费。

  为了给顾客提供更为舒适的购物环境,去年开始,永平镇供销社便筹划着将农贸市场改造成永平中心商务区,即拆除原来的大棚、木结构小平房后在原址处重建,打造成集农贸市场、超市、地方特色饮食街、休闲广场、停车场于一体的商务区。

  离开农贸市场,记者来到了位于永平镇西南30公里的茂密村,在这个山区村落里,汉族、傣族、彝族等多民族杂居。“空四赶五”是这里沿袭了多年的赶街风俗。每到街天的时候,村民们便聚集到供销合作社的综合服务社门口,自由贸易。由于距离镇中心较远,村民生产生活所需的日用百货、农资等全都由综合服务社提供。记者了解到,综合服务社里有一个区域是专门收购农民的山珍等土特产品的,集中收上来后再交售给镇上收购点。此外,综合服务社还帮助村民办理代收移动、电信电话费,代农村信用社办理2000元以内的取款业务,而且不收取村民任何费用。

  几十年来,综合服务社门店从半山腰搬到了更为开阔的盐房河畔,三尺柜台也被宽敞明亮的购物商店所取代。但是在村民的心中,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宗旨从未动摇,村民的生产生活也早已离不开她。

 

峨山县大龙潭供销合作社:小普变老普  两代“扁担”坚守彝山寨

  从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县城出发,经过3个小时的山路颠簸,记者来到了大龙潭乡,这是一个位于大山深处的彝族山乡。30年前,一个20岁出头的彝族小伙儿一到甘蔗酒下来的季节就挑着扁担逢街天摆摊卖酒,乡亲们都夸他酒纯、秤足、人厚道,并亲切地称他为“小普”,他就是当时大龙潭供销合作社购销店的营业员普文坚。如今,50多岁的普文坚从营业员、出纳、会计到连任大龙潭供销合作社主任,“小普”已成为乡民心坎里的“老普”。

  记者到大龙潭采访时,正值大龙潭乡的街天,周围村民都到乡里赶街。老普正在沿街铺面门口用彝族语言跟前来赶街的村民唠着家常。“跟汉族乡民讲汉语,跟彝族乡民讲彝语,这里还生活着哈尼族,我们也都学一点哈尼语,这样显着亲切。”老普腼腆地笑着说。

  老普带记者来到了乡中心街道一端,位于那里的商场门口看不到豪华大气的广告牌,显得简单朴实。老普指着商场对记者说,30年前,他就是在这里从父亲手里接下了“扁担”,从此开始了他的“供销社人生”。

大龙潭供销合作社商场深受彝族乡民欢迎。

  走进800平方米的商场,12000多种商品琳琅满目,有几件特殊的商品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红布、白布、纱布、铁锹、锄头、炉条……这在绝大多数超市里是见不到的。老普说,这是专门针对这里的村民消费需求配置的。营业员不但给村民卖红白布,若是哪家买了新车、建了新房,还会给他们结红花。“这就是大龙潭供销合作社在彝族山乡的生存之道。”老普说。

  一位前来买食品的大姐对记者说:“大龙潭不逢街天的时候,人很少,周边的店铺也不多,全靠供销社商场,这里货真、品种全,我们一直都在这里买东西。”

  采访中记者发现,目前大龙潭供销合作社的职工大多是从父辈那里接过的“扁担”,这些“供销二代”一直将“扁担精神”传承着,即使在改制的困难时期也未曾离开。几十年来,大龙潭供销合作社坚守在彝族山乡,承担着全乡日常生活用品、汽油、柴油、化肥、农药、中小农具供应和农产品购销等服务工作。1992年参加工作的职工申长能回忆说,“困难时期职工每月只发生活费,老普便带着我们下货,背化肥,好几次化肥背到村上已经是深夜12点,”老普却说:“只有我们多做点,减少开支,才能更多地让利于农民。”

  (本页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资料图)


>> 记者手记

供销未曾老   “扁担”一直在

  “寻找扁担传人”活动的第五站,我们来到了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这里不仅绮丽多姿、神秘而令人向往,还涌现着许多令人动容的扁担传人和供销故事。9天时间,从宣威到泸西,再到峨山、景谷、祥云,在跨越半个云南的大地上,记者一路感动于供销人的坚守与奉献,也惊叹于他们的勤劳与智慧。

  这是一个适合创业的时代,也是一个呼唤创业的时代。从以前的肩挑背驮,到如今的“二次创业”,云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始终不忘精神的力量,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张成铭带领祥云县社在盘活资产上做文章,打造社有资产经营管理龙头企业;李家惠带领泸西县三塘乡基层社依托特色火腿产业,兑现了当初“盘活一个企业,富裕一方百姓”的承诺;宣威市供销合作社立足流通、搞活流通,开创了以商活农百业兴的“宣威经验”。在采访过程中,他们的创业故事仿佛又重现在记者眼前。也正是这一个个感人的创业故事,才串联成今日的高原供销奇迹。

  而在云南这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几十年来,多民族共同建设并坚守着供销合作社这块阵地,并用行动诠释着“扁担精神”。景谷县永平镇供销合作社、峨山县大龙潭供销合作社便是其中的缩影。在民族山区,他们为村民提供生产生活所需的日用百货、农资等,几十年、几代人,代代相传。在这些地方,“扁担”一直在,供销社未曾老。

  几代供销人用心血和汗水凝聚而成的“扁担精神”,是几十年来供销合作社发展壮大过程中与广大农民保持血肉联系的生动写照,它是供销合作社文化的精髓,更是应该继承和弘扬的宝贵财富。作为“寻找扁担传人”的记者,我们不仅是“扁担精神”的记录者、亲历者,更是学习者、传承者。在云南供销人身上,我们学到了创业与坚守的力量,这种精神的力量会支撑着我们一路前行。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