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 时报观察>>正文内容

降准遇上新常态 央行千亿红包如何接手

凑着羊年伊始众多土豪发起“红包大战”的热闹,央行也挥挥手向银行业抛出了一批“普降+定向”的“降准大红包”,且一下子就是近6650亿元的大手笔!

  凑着羊年伊始众多土豪发起“红包大战”的热闹,央行也挥挥手向银行业抛出了一批“普降+定向”的“降准大红包”,且一下子就是近6650亿元的大手笔!

    对于银行业而言,可以释放出更多可用资金的“降准”,素来贴有“利好”标签。

    定向降准,不单是利好消息,也是一个预警信号,预警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急迫。

    当“降准”遇上“新常态”,农金机构又该如何正确看待这次利好?

  到手的“红包”怎么花?

    “想把所释放的资金全部用于信贷投放,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央行的真正意图,是在于将资金运用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去,尤其是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信贷扶持。”一位地方银监局工作人员也同时强调。

    有关数据显示,央行降准后,仅就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而言,如果按农村金融机构总负债20.08万亿元(2014年第三季度统计数据)来计算,整个农村金融机构将会增加1004亿元的可用资金。

    但这部分释放出来的可用资金,能否全部用于满足“三农”和小微的融资需求?采访中《农村金融》周刊记者发现,答案尚不确定。

    “我们将优先用于发放支农支小贷款。”浙江普陀农村商业银行业务部相关工作人员乐迪说。

    普陀农商行是浙江省舟山市第二家股份制农村金融机构。据了解,在2013—2014年的央行定向降准过程中,该行共释放出约4600余万元的资金,已全部用于“三农”和小微企业市场。2014年,该行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47.87亿元和60.37亿元,两项贷款增量分别达到全部贷款增量的97.6%和60.0%。

    乐迪告诉记者,此次降准后,该行将增加9000多万元的可用资金。根据辖内小微企业和农户的资金需求状况,他估计,“这些资金,大概能够满足20家小微企业或300户农户的信贷需求。”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对于释放的资金,除了用于信贷投放之外,“投资”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另一主要倾向。

    一家北方县域农商行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选择将释放出来的资金“全部用于投资”的原因,主要在于该行“可用资金充足”。

    “想把所释放的资金全部用于信贷投放,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采访中,贵州一家农村商业银行工作人员说。

    上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行将释放出的资金部分用于信贷投放,部分用于上存省级联社或者其他商行获取收益。

    对于如此选择的原因,他解释说,“主要是贷款发放过程中有各种监管指标限制。央行的合意贷款规模限制便是其中之一。”

    “现在监管部门不但规定各季度的规模,还精确到月。各月确定的规模不允许超,限制很大。”上述工作人员说。

    应对新常态

    还需做实“老本行”

    “农村金融机构可以进一步依托多年来积攒的‘天时、地利、人和’三大优势,进一步谋划‘三农’和小微业务发展。”

    “其实,对于此次降准,其后续影响更值得关注。”一位农村金融机构政策分析人员认为。

    眼下,如何应对银行业的“新常态”,已是每一个银行业金融机构都亟需深入思考,并紧急着手应对的严峻课题。

    “对于农村金融机构来说,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城市业务,还是涉农业务,必须本着‘向下沉’的思路,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角色转换。”上述政策分析人士认为,“因而,做好‘三农’和小微方面的信贷业务,也就越发举足轻重。”

    但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受经济大环境影响以及国家政策的推动,越来越多的大中银行选择将触角伸向“三农”和小微领域已成定局。

    近日,央行对农发行以额外降准4个百分点的“厚爱”助力。业界推测,此举将大大增强农发行开展各项信贷业务、支持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资金能力。

    而在小微企业市场方面,最紧锣密鼓的“下沉声音”,除了民生银行“每年小微贷款余额递增逾千亿”的“实战业绩”,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的小微业务亦是逆势上行、发展迅猛。

    “农村金融机构可以进一步依托多年来积攒的‘天时、地利、人和’三大优势,进一步谋划‘三农’和小微业务发展。”面对时局,吉林地区一位农村商业银行工作人员道出了内心看法。

    谈及具体“战术”,他告诉记者,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应主动与央行协调,争取政策倾斜最大化;另一方面,应及时掌握区域产业动态,确保信贷投放精准化。

    针对此前提到的信贷投放限制问题,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对于央行的合意贷款规模,部分地区人行会将额度随“降准”同步做出适度调整,对于未做相应调整的,也可以与地方人行积极协调解决,“只是有些麻烦”;至于银监部门设定的75%存贷比限制,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2014年,银监会已经对存贷比的计算方式做过适当调整,与以往相比,也相当于给予了适度宽松。


>> 金融时评

降准遇上新常态 央行千亿红包如何接手

中国银监会湖南监管局怀化银监分局 莫开伟

    在“内困外忧”经济大格局下,央行终于按捺不住“内心波澜”,宣布自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存准率0.5个百分点。

 

    此次央行降准出乎人们意料,但也在人们预料之中。无疑,此次降准对社会各方都带来重大利好,因为释放6000-7000亿元流动性,对破除持续低迷楼市困局、推动股市持续繁荣、缓解银行资金紧张等方面都将带来较大提振作用。且这次降准最大特点是“普降+定向”,表明央行调控货币政策手段更灵活、技巧更成熟,值得肯定。

    但我们要客观看待这次降准,一是央行迫于无奈大幅降准,意味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出笼,稳健货币政策受到较大冲击,往后可能还会通过多种类型降准降息,将对国内人民币贬值带来压力。二是中央政府不搞“大水漫灌”、实现“滴灌、精灌”的货币政策方式会受到挑战,大规模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将会陆续出台,防止投资膨胀症“复发”是面临的重要任务。

    因而,银行和监管当局不能放松对降准资金流向的正确引导。一方面,我们要正确研判此次降准内容,把准资金使用方向。这次降准真实意图在于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强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能力,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这需要金融机构将贷款投向实体经济而不是虚拟经济,即不能使降准资金通过或明或暗渠道全部流入股市和楼市,尤其不能投放到产能过剩行业和“三高”落后产能项目上。

    为此,商业银行在获得巨额市场流动性之后,要加强信贷扶持项目研究、创新信贷模式、增加信贷供给,把释放的流动性都用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上。非县域农商行应进一步明确市场定位,细分好信贷市场,把信贷支持重点放在小微企业上,防止贪大求洋,与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盲目抢地盘争客户,结果落得两败俱伤。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农发行则应把降准资金留在本地,防止资金倒流城市,发生非农化倾向,确保“三农”信贷投放稳步增长。只有实体经济和“三农”摆脱困境了、活了、发展了,降准的全部货币政策功效才能发挥出来,才能夯实中国经济基本面,抵消货币投放增加带来的负面经济影响。

    另一方面,政府和监管当局对降准不能袖手旁观,要主动肩负起完善引导降准资金流向的配套政策措施和监督职责,使降准资金流入最需要的经济环节中去。从目前看,央行拥有货币政策调节功能,但对资金流向却缺乏监督功能,这是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行政短板”,需各级政府和银行监管当局果断伸出“行政之手”:各级政府根据降准政策进一步完善优惠税收、贷款担保机制和风险补偿基金等配套政策措施,消除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后顾之忧,将全部资金投向实体经济。监管当局一定要从去年几次定向降准、降息政策中吸取教训,根据降准货币政策要求,对商业银行完善相应降准资金流向考核体系和监督机制,督促商业银行将降准资金运用于国家宏观政策要求支持的产业项目上。

    可见,仅有降准货币政策实施还远远不够,要从根本上扭转中国经济内外不利局势,迫切要求中央政府着力建立降准资金流向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否则将无法摆脱“经济局势恶化—大幅降准—再恶化—再大幅降准”的货币政策怪圈。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