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 中国合作经济新闻网>> 行业频道>> 食用菌>>正文内容

浙江台州食用菌渐成稀品 市场七成靠外地供给

  11月28日晚6时,正是浙江台州市商业街开元菜市场热闹时段,下班后前来买菜的市民不断增多。

  家住椒江开元小区的徐玲萍走进菜市场,在一个菜摊前,她问道:“有平菇吗,多少钱一斤?”老板很干脆地回答:“早就卖光了,明天过来吧!”徐玲萍先后逛了四五个摊位,总算找到了一个没卖完平菇的摊位。

  “这平菇很新鲜,6.5元一斤,我买了一些,回家做火锅用,有朋友来我家吃饭。”见记者打听食用菌的一些情况,她一口气回答了好几个问题,“听摊主说,这些平菇是清晨从椒江沙北采摘来的,日日鲜。食用菌不仅味美,还有保健功能,我们全家都很喜欢吃。鲜菇好吃,价格蛮高,吃‘菌’和吃猪肉差不多,有时感觉有点心疼。”

  在徐玲萍买菇的摊位前,记者看到,菜摊上摆放着金针菇、香菇、秀珍菇、白玉菇等食用菌产品,细细一数,共有8个品种。

  金针菇8元/斤、香菇15元/斤、蘑菇13元/斤、秀珍菇12元/斤……这是当天的价格,摊主说,价格经常在变的,说不定过几天就有新变化。

  而这些菇到了饭店,价格更是倍增。“随便到一家食用菌主题餐厅,吃一顿蘑菇人均消费差不多得上百元。”徐玲萍说,大多数高档蘑菇菜品的价格,一份都在四五十元以上。

  “在我们销售的8个品种中,来自外地的占了大半,杏鲍菇、海鲜菇、茶树菇、白玉菇、蟹味菇,还有金针菇中的白金针菇,都是从外地运进来的,香菇、秀珍菇和黄金针菇,货源在台州。外地菇一般要比本地菇便宜,但没有本地菇新鲜。”摊主包彦勇在一旁插话。

  包彦勇在开元菜市场卖菜已有14个年头,为了拿到新鲜的食用菌,每天凌晨2点30分到5点30分,他都会到椒江万济池菜场进货,那儿能批发到很多食用菌产品,外地、本地的都有。“我们喜欢卖本地菇,但本地菇货源紧缺,经常断货,有时只好选择外地菇。”包彦勇说。

  从8000亩到300亩,20多年来种植面积不断萎缩

  今年6月,顾合敏与林宏华等人合作开始筹备食用菌生产基地,9月初种植,刚开始时仅2.5亩。到10月中旬,他们的金针菇和秀珍菇开始上市。之后又不断扩大规模,增加到5亩,现他们拥有金针菇近13万袋、秀珍菇8万袋。

  顾合敏于1986年开始种菇,是路桥金针菇和香菇种殖第一人,除了自己种菇外,他还将菌种卖给菇农。2008年11月,他采用室内催温方法,进行反季节草菇栽培,获得成功。

  “最难忘的日子,是1988年至1989年,我在老家桐屿种了10多亩食用菌,主要以金针菇为主。种植食用菌是个苦累活儿,但那时只要胆子大,收益很快会翻一番。到了1990年,种的人多起来后价格下跌,效益只能持平。之后就越来越难种了,当地菇农也在不断减少。我记得种‘菌’最多时,桐屿菇农达到150多户,种植面积有150多亩,10万多平方米,当时占整个黄岩县的一半。现在,我估计桐屿食用菌的种植面积大概只有2000多平方米了,整个路桥区也只有1万多平方米。”顾合敏说。

  其实,20多年来,不光路桥,椒江,全市的数据也能说明食用菌产业出现萎缩。台州药用真菌研究所所长甘连法告诉记者,1984年-1991年,是我市食用菌种植高峰期,当时台州食用菌种植面积约有8000亩,其中椒江2500多亩,主要品种有香菇、金针菇、平菇等;而目前,我市食用菌种植面积只有300多亩,椒江仅50亩左右。

  延伸阅读

  台州市场七成食用菌靠外地供给

  11月30日,记者从台州药用真菌研究所获悉,食用菌在台州市场的需求量很大,种植户却不多,主要靠外地供给,缺口量大。外地食用菌在台州市场上所占比重约为70%,主要来自上海、江苏和福建等地。

  翻阅相关资料后记者发现,食用菌在台州的发展历史很早。据考证,1245年仙居陈仁玉就著有《菌谱》一书,记载了食用菌栽培烹调等内容,且历代都有书记载台州高档食用菌进贡朝廷帝皇将相享用事项。

  对于我市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台州药用真菌研究所所长甘连法最有话语权。他潜心于食用菌研究有45个年头,多年前他就倡导“庭院经济”,辅导群众在自家院子里、阳台上种植食用菌,既作观赏,又可食用。为了群众的“菜篮子”更加丰盛,近年来,年已古稀的他四处奔走,为发展我市食用菌产业作努力。

  据甘连法介绍,上世纪60年代末,由于黄岩罐头厂出口需要,政府号召大力发展蘑菇种植产业。蘑菇种植产量低,一般每平方米只能产2-3公斤的蘑菇,有的每平方米产量甚至不到1公斤,栽培效益很差。但为了支持出口创汇,农民亏空也在种。那时,一、二、三级蘑菇全部被加工成罐头出口,台州百姓在市场上只能买点蘑菇蒂或不符合出口要求的蘑菇尝尝。上世纪70年代初,我市进入食用菌大面积栽培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台州食用菌产业迎来发展大机遇。如椒江原三甲菌种场率先研究出香菇大床压块木屑栽培、灵芝人工栽培、猴头菇糖蔗渣栽培和平菇大面积冬闲田甘蔗渣栽培。当时,仅一个三甲镇,就有3000多农民种植食用菌。从那时起,我市各地市场上本地产的蘑菇、平菇、鲜香菇、金针菇、鸡腿菇、凤尾菇、秀珍菇等食用菌品种琳琅满目。尤其是灵芝、猴头和香菇等台州首创的新技术种植影响很大,省农业厅曾把这三项科研成果写入《浙江省农业志》。上世纪80年代,台州食用菌种植走在全省前列,为改革开放初期农民脱贫发挥了一定作用。

  据甘连法估算,上世纪70年代,台州人年均消费食用菌不到0.2公斤,而今天的台州人,年均消费各大菇类食用菌4公斤以上,超过全国平均数近一倍,已接近发达国家食用菌消费水平。

  可是近年来,我市的食用菌种植产量却在逐年下滑。“每年要花1亿多元,向外地购进各种食用菌来满足台州老百姓的消费。这值得人们深思。”甘连法说。

  (责任编辑:高徽)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