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素制约宁波蜂蜜出口

   蜂蜜是宁波主要出口创汇农产品之一,全市年出口蜂蜜约1200吨,货值近2000万元。但近年来,受贸易壁垒、价格、品牌竞争力等因素影响,宁波蜂蜜出口可持续发展面临新挑战。

 
  壁垒频出,出口风险剧增
 
  日本、欧盟等主要目的市场不断提高蜂蜜农兽残限量等技术要求。如日本“肯定列表制度”中涉及蜂蜜的农兽残限量指标78种,其中72项我国尚无限量要求,部分项目限量苛刻,如氟醚唑检测限量0.3ppb,诺孕美特检测限量仅0.1ppb;欧盟与蜂蜜相关的指令、法规多达7个,详细罗列出70余项农兽残限量指标,要求苛刻,如欧洲部分国家要求蜂蜜出口商在合同中增加“氟甲砜霉素”检测项目,检测限量仅为0.3ppb。
 
  价格低廉,产业发展受限
 
  受同质化恶性竞争影响,今年以来宁波地区蜂蜜收购价和出口单价大幅下降。如目前宁波蜂蜜出口均价仅为2.5美元/千克,远低于国外知名品牌低价位的杂花蜜约40-50美元/千克的售价标准。价格低廉使得产业发展面临瓶颈,养蜂人员面临年龄断层。因养蜂环境艰苦、收入得不到保证,蜂农老龄化严重,目前我市一线养蜂从业人员50岁以上人员已过半,30岁以下的养蜂人员不足5%。
 
  品牌缺失,国际竞争力弱
 
  多年来,宁波蜂蜜出口均以贴牌或原料蜜出口为主,近五年出口的蜂蜜无一批次为自有品牌。蜂蜜当前出口形式不仅扼杀了自主品牌,还招致国外反倾销。另外,宁波蜂蜜难以进入国外高端市场,如出口的“天然蜜”基本为经浓缩加工后的非成熟蜜,而非自然成熟蜜,出口至国外常被作为“糖浆”处理,因而难以培育出符合国外市场的高端、知名品牌。
 
  对此,检验检疫部门建议相关出口企业:
 
  一是主动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
 
  蜂蜜属于敏感类、高风险类食品,欧美各国针对其的法律法规较为繁多,出口企业应及时关注相关动态。通过向检验检疫部门咨询、直接与客户沟通等途径,提前采取措施应对产品目的市场技术壁垒,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二是加强基地管理,把好产品质量关
 
  出口企业应建立和完善“前”、“中”、“后”三位一体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前”抓源头,强化基地原料的质量控制;“中”抓过程,建立有效的haccp体系,确保产品过程安全;“后”抓检测,重点关注目的市场高关注度、曾通报或退货农兽残项目以及掺假项目,确保蜂蜜能持续符合输入国市场法律法规要求。
 
  三是避免恶性竞争,培育自有品牌
 
  我国蜂蜜出口价格一直徘徊在低位,主要原因是同行业的同质化恶性竞争和缺失国际知名品牌。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行业协会协调功能,尽量避免各生产企业出现的相互压价、恶意压价行为,着眼蜂蜜外贸可持续发展,走品牌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张蕾)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