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 时报观察>>正文内容

蜂产品大国的“他人嫁衣”之殇

    最近有媒体报道,中国的蜂产品在国内卖不上价,但是出口后在国外市场却以高价出售。中国蜂农辛苦劳作却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成为发达国家蜂产品商的廉价劳动力。

    中国蜂产品协会2013年11月6日发布的《中国蜂蜜产业现状与发展》白皮书指出,多年来,中国每年的蜂蜜出口量基本上保持在10万吨左右,占世界蜂蜜贸易总量的四分之一,但年创汇仅两亿美元。中国是世界蜂蜜出口大国,但不是蜂蜜出口创效强国,在对外贸易中实际收益的利润比较微薄。以蜂王浆为例,蜂农出手价每公斤100元人民币,出口欧洲价为每公斤30多欧元,外国蜂产品商将中国蜂王浆重新包装加工后以每公斤400多欧元售出,差价显而易见。中国蜂产品协会市场部主任兼副秘书长孙国峰透露,中国蜂产品出口价格仅是阿根廷的60%,墨西哥的50%。

    原因:内外受困导致低价

    中国现有蜂产品加工企业2000多家,分布于浙江、江苏、北京、湖北、安徽、上海、山东、四川等省市。随着人工、物流等成本节节攀升,同行间为争市场竞相压价。加之国人对蜂产品认识不够,导致“蜂王浆有激素,会引发女性乳腺癌等妇科肿瘤”等不实言论大肆传播,蜂王浆的年销量从2012年3800吨的锐减至2013年的2800吨,国内市场销量萎缩,出现蜂产品供大于求的局面。

    大量蜂产品在国内无法消化,销往国外虽然利润微薄,甚至有的仅能收回成本,但“聊胜于无”,很多出口商还是忍痛低价将蜂产品卖给国外采购商。出口企业以“数量扩展、低价竞销”的方式扩展国际市场,以致于国外的采购商也把中国的市场看作是廉价原材料收集地,对中国的蜂产品故意压低价格。

    于建明是河北一个蜂蜜收购商。他表示,蜂蜜出口时,出口商为了拿到订单,互相压价、打架,结果出口价格上不去。此外,日本商人在国内洋槐花蜜主产区都有“内线”,蜜蜂养殖成本多少,蜂蜜收购价多高,他们都摸得一清二楚。“你要是提价,他们就把各种数据拿出来,让你无法提价。”国内市场残酷厮杀的价格战,直接引发国外采购商对中国出口蜂产品价格的集体打压。

    出路:自身强硬方能走高

    市场竞争的无序性,究其原因,最主要是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目前的蜂产品开发多集中于对传统产品如蜂蜜、蜂王浆等的生产,而深加工或在其他领域的广泛应用还比较少,在此方面的市场投入也未重视,造成蜂产品附加值低、功能雷同,多数企业陷入同质化的恶性竞争状态。

    而出口的蜂产品本身营养价值不高,也是导致出口价格偏低的原因。目前,国内出口的蜂产品大多为浓缩蜂蜜或者稀蜂蜜,基于这两种蜂蜜所采用的生产方式,其自身的营养价值非常有限。采购商进口中国浓缩蜂蜜,只作为白糖的替代品用于食品工业用途,或是其他产品的原料。国内的出口商手中没有过硬的蜂产品,缺乏竞争力,与外国采购商谈判议价时难免落于下风。

    因此,现阶段,蜂业企业必须“以质量求生存”,着力打造覆盖整个产业链的全程质量信息溯源体系,使蜂产品生产、流通做到“可管、可防、可控、可查”,逐步推动中国蜂产品行业生产高品质蜂蜜。蜂业企业也应在质量、式样、造型、功能等方面创造差异产品,形成合理的产品结构。这样一方面可以获取更多的附加利益,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孙国蜂还指出,“立足国内,扩大国内消费量”是解决以上问题最有效的方式。中国有十几亿人口,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消费力量。虽然我国蜂蜜的人均消费量较之十年前有很大提升,已达到了人均250克以上,但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美国的蜂蜜人均消费是我国的2倍,德国的蜂蜜人均消费是我国的4倍。目前,只有加强对蜂产品的公益科普宣传,“蜂王浆激素论”这种谣言就会不攻自破,人们对蜂产品的消费热情才会大涨。有数据显示,中国蜂蜜年产量40多万吨,出口10万吨。如果国人的蜂蜜消费量仅达到美国人标准,每年国内需求就能增加30万吨以上,完全无需再低价出口,蜂农的利益也会得到保障。

    此外,随着人工、物流等成本的节节攀升,蜂产品的销售方式和销售渠道必须拓展和创新。电子商务平台的合理运用则更见成效。北京百花蜂业科技发展股份公司于三年前开始通过电商网站销售百花蜂蜜的产品,在蜂产品行业中率先通过电商渠道销售产品,其线上销售额占比逐年扩大,2013年达总销量的6%, 2014年计划增长幅度达到50%。今年,百花蜂业进驻了微信云店家,开辟了移动电子商务渠道。相信在未来,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电子商务将会是蜂产品市场得以恢复活跃的利器之一。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