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兴国县社打造“客家将军县”的新型基层社
近日,全国著名“客家将军县”兴国县供销合作事业传佳音。该县供销合作社继续发扬当年苏区时期毛泽东主席赞誉的上社“一根扁担,一双草鞋”艰苦创业精神,积极构建现代农村流通服务体系,“五大网络”建设齐头并进、基层社建设开展的有声有色,主要体现出三大特色:
一是基层社店房、仓库、网络多,已在全县发展24个有经营能力的基层社,16个基层社保留了比较完整或保留部分房产、土地,“五大网络”延伸到全县304个行政村;二是基层社建设标准高、内涵新,按照统一设计外墙装修,统一内设布置,统一标准打造每个基层社、每个营业店面,全县基层供销合作社面貌焕然一新;三是基层社建设服务功能全,已把基层社建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分会联系起来,把分会设在基层社,打造基层社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购销、培训、交流、项目申报、产品展示的平台。打造了“客家将军县”的新型基层供销合作社,现兴国县社已连续5年评为全省“十佳”县级社、赣州市供销合作社先进单位兴国县供销合作社为打造这新型的基层供销合作社经历了从逆境中奋起,浴火重生的发展过程。
2005年,兴国县社改制工作基本完成,当时基层供销合作社等基层建设工作已是迫在眉睫,当即成立了5个经济区社,恢复重建了22个基层社。但当时面对的现实是:全县基层资产危旧房多,遗留问题债务多,不稳定因素多,改造维修资金少,基层社人员老化,办公蜷缩破房中。
为此,全县社系统领导干群上下齐心,甩开膀子拼命干,一方面是在基层社运营中统一运营模式“五大网络”齐头并进。不仅积极开展好农资、再生资源、日用消费品、烟花爆竹等传统业务经营,更是将基层社建设与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同步,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分会分会设在基层社,统一管理、联合办公。既要大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又得使自身的综合实力变得雄厚,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立于不败之地。
另一方面是将“网络—功能—管理—文化”建设工作有机结合,做好构建为农服务的主体工程农村经营服务网络新体系与加强供销合作社组织建设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工作。主要体现在积极努力做好四个结合工作:
第一是把基层社建设与企业网络结合起来,构建网络体系。如县供销农资有限公司,依托基层供销合作社建立农资配送中心2家,乡镇直营店10家,乡村加盟店261家,覆盖100%乡镇、90%行政村,构建了延伸到村组的农资连锁经营服务体系;县再生资源责任公司把发展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与基层组织建设农村清洁工程有机结合,发展乡镇村回收点153个;兴国县社联合众多商家及基层社,建立了日用消费品经营网络及网上购物平台;充分发挥基层社农产品营销网络的作用,为全县产业种养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牵线搭桥,构建大宗农产品供需信息平台,有效地开拓了市场。
第二是把基层社建设与企业功能结合起来,构建功能体系。如农资烟花爆竹等村级加盟网点,其资源均由基层社收集数据统一上报公司配送;积极推动基层社搞好农资技术信息服务,开展农技培训,电话预约,田间诊治等活动;在农产品滞销时提供信息并组织外销等,解农户的燃眉之急,强化农民的造血功能。
第三是把基层社建设与企业管理结合起来,构建管理体系。在贯彻落实好上级文件的基础上,完善基层的服务体系,积极争取资金,健全一套基层人员聘用、提拔激励机制,既要招到人才,更要留住人才,掌握核心的竞争力,切实解决时下基层人员老化和人才匮乏、编制缺失等问题。
第四是把基层社建设与凝炼供销文化结合起来,构建文化体系。主要是在广大职工干群中开展传承苏区精神,弘扬供销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做好统一的基层社建筑场所外观装修寓意“三色三农”,统一的室内布置彰显苏区精神,统一的办公室正中悬挂“弘扬上社精神,再创一等工作”牌匾三统一工作。从而使全县基层供销合作社面貌焕然一新。
(责任编辑:高徽)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