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进口:“副食”岂可做“主食”
中国海关总署最新公布数据显示,今年以小麦为首的谷物进口量大幅提速,前7个月谷物进口同比激增80.7%。对中国粮食安全的担忧因此加重。自2008年以来,中国已从粮食净出口大国转变为粮食净进口大国,粮食安全问题更加引起国内关注。对于为何今年农产品进口增长加快,海关总署的分析文章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国内需求旺盛,二是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处于低位。
除了粮食以外,进口猪肉也在不断给中国市场造成冲击。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口猪肉达到29.7万吨,同比增长9.2%。据温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预计,温州口岸今年进口猪肉制品将超500吨,这是温州口岸自2010年成为进口肉类指定口岸以来最多的一年。
“目前,进口猪肉确实在价格上具备优势,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目前美国受猪病影响,价格优势暂时丧失),起初进口猪肉也是走的国内高端市场,但随着进口量增加,也逐渐渗透到普通消费层”。卓创资讯生猪分析师姬光欣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道。
国内外粮食价格的倒挂,与我国的收储制度有着直接关系。当初为保护农民利益而建立的收储制度,在实行了差不多10年之后,在稳定市场,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同时,也造成了当今粮食库存增多和境内外粮食差价大的遗留问题。进口粮食的优质低价会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中国进行农业保护政策的改革。
中国社科院农发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收储政策的初衷是考虑到当年国内小麦价格低于国外价格,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高,加之粮食价格如果没有政府调控,市场和农民的预期得不到保证,极易引发低价时抛售和高价时惜售的情况。农业部贸促中心主任倪洪兴认为,目前粮食库存已难以消化,随着国内外价差进一步拉大,临时收储政策将难以持续,未来将做调整,强化企业作用。
有关专家建议,解决国内外粮食价格的倒挂,一方面要形成粮食价格由市场决定的机制,国家不再干预粮食价格,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促进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平衡。另一方面,要通过推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经营规模扩大等方式,尽可能放缓国内农业生产成本的上涨速度,保持国内稻谷和小麦生产的比较优势。
中国是一个粮食大国,粮食安全问题重于泰山。韩一军认为,中国应高度重视粮食危机或粮价高涨,坚持立足于国内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无论进口猪肉也好,粮食也罢,只能是调整国内价格的工具——“副食”,不能成为粮食和肉品的主要来源——“主食”。
姬光欣指出,进口与本土的自给自足本身就是一种对立关系,首先,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提升国内食品安全力度,重新建立消费信心。其次,优化、改良本国自有品种猪的种群,建立自己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一套养殖标准,不能总是靠外国引种,长久下去也会造成粮食战略安全的隐患。再者,国家不能把进口当做调节市场唯一手段。
当然,国外猪肉占据中国市场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对于出现大量进口,近期恐怕难以实现。第一,我国猪肉年消费在5000万吨以上,基本上能满足自给自足条件。第二,这也关系到粮食战略安全的问题。第三,进口猪肉和肉制品只能说是丰富国内市场,但占不到主流,口味无法影响国内消费习惯。第四,我国多以食用鲜肉为主,进口多以冷鲜、冷冻居多,不符合消费习惯。”卓创猪业网分析师刘丽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道。
刘丽同时指出,国外产品可以进入中国市场,作为调节剂还行。但我们一定要有忧患意识,不然我国的生猪和猪肉就会像大豆一样失去阵地。国家目前已经失去对大豆、豆粕及玉米这些饲料原料的话语权,对于生猪市场而言,首先就是解决定价话语权的问题。
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副司长张辉表示,首先,以我为主、立足国内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立足点,基本含义就是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其次,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明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优先次序,就是集中力量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
(责任编辑:张蕾)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中药在国际市场处于不利局面
- 下一篇:2014年农产品进口关税配额再分配办法公布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