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蜂蜜被贴上“全球最廉价”标签

  一直是新西兰国宝级制蜜首选的麦卢卡蜂蜜,却在中国连续两个月被检出不合格。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2013年12月不合格的进口食品中,有327千克来自新西兰的麦卢卡蜂蜜被检出掺假遭到退货。而在2013年11月,来自澳大利亚总量为105千克的“麦卢卡蜂蜜”货证不符被退货。

  作为新西兰独有的特色蜂蜜,麦卢卡蜂蜜据称含有UMF抗菌活性物质,具有医疗价值,虽然售价不菲,但在中国备受追捧。记者查询1号店、京东等网上商城时发现,一瓶500克的新西兰麦卢卡蜂蜜售价几百元至上千元不等。但是,据记者了解,麦卢卡蜂蜜的年产量不过1700吨左右,但现在全球市场上以“麦卢卡”名义售出的新西兰蜂蜜却高达约1万吨。

  在国外蜂蜜甚至造假蜂蜜高价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国产蜂蜜却在以令人瞠目的低价出口海外。在记者调查采访过程中,多位业内人士一致认为,中国蜂蜜已经被贴上了“全球最廉价”的标签,其价格亟须回归到合理水平。



  以成本价出口损害行业利益



  “中国是数一数二的蜂蜜出口大国,每年的出口量都在10万吨左右,2012年更是达到11万吨,占世界蜂蜜贸易总量的1/4。”中国蜂产品协会会长王啉告诉记者,中国出口的蜂蜜主要是原料,出口市场相对集中在日本和欧盟地区,还有少量出口到东南亚和中东国家。

  据王啉介绍,除了蜂蜜外,中国每年生产蜂王浆三四千吨、蜂胶300多吨,出口蜂蜡7000多吨,均居世界首位。

  但是,中国出口的大量蜂蜜及蜂产品却没有卖出一个好价钱。

  来自海关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1月至10月,中国出口蜂蜜数量为99830.7吨,同比增长14.6%;金额为19636.9万美元,同比增长15.6%;平均单价为1967.0美元/吨,同比增长0.8%。

  “与同样出口蜂蜜原料的阿根廷、墨西哥等国相比,中国的蜂蜜价格平均每吨低一两千美元。而以出口蜂蜜成品小包装为主的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等,拥有完善的生产支持体系、雄厚的财政补贴以及专业的机械化、信息化配套设施,这些国家的蜂蜜出口价格远远高于世界蜂蜜出口平均价。”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一位不愿具名的负责人表示,平均单价不足2000美元/吨的中国蜂蜜被贴上了“全球最廉价”的标签,着实令人痛惜。

  中国蜂产品协会常务副会长赵小川指出,虽然是重要的出口农产品,但国内对蜂蜜出口贸易却疏于监管,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各自为战、无序竞争,依靠不断压低价格来抢占市场,“自杀性压价”使得中国的蜂产品出口价格越来越低。



  切实推动蜂蜜价格合理回归



  王啉告诉记者,中国蜂蜜廉价,蜂农收入低,已经影响到蜂业的发展。如果消费者过度追求低价蜂蜜,会诱使厂家千方百计降低成本,难以保证蜂蜜质量,甚至会出现掺杂使假的情况,损害中国蜂蜜的国际声誉。

  “中国蜂蜜已被贴上了‘品质最差’的标签,形象不佳,国际竞争力下降,市场占有率日益萎缩。”湖北武汉康思农蜂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石涛指出,对于企业来说,目前的出口价格仅仅是成本价,根本无利可图。为了追求利润空间,出口企业依靠压低国内生产者的收购价格、通过退税甚至做假等手段来获利。可这样一来,造假掺假者获利,纯正的天然蜂蜜及蜂产品价格却在低位徘徊,伤害了蜂农积极性,甚至造成养蜂业后继无人。

  据2011年调查统计,我国一线养蜂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已上升到48.7岁,50岁以上人员近一半,30岁以下的养蜂人员不足5%。

  生物学家的研究表明,一只小蜜蜂采集酿造1公斤蜂蜜要飞行45万公里,相当于围绕地球11圈,需要采集100多万朵花。为了养好蜂、取好蜜,养蜂人风餐露宿、四海为家,同样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蜜蜂和养蜂人的付出,应该是衡量蜂蜜价值的基本依据。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产蜂蜜价格偏低,无法体现出蜂蜜应有的价值,亟须回归到合理的价位。”王啉说。

  具体而言,王啉认为,企业应加大力度进行蜂产品经营方式的转变,在发展上,不再单一追求数量扩张,重在提升质量与推动发展;在营销上,不再追求低价竞销,重在创建优质品牌,靠开发中高端市场增效;在产品创新上,不再追求低质竞争,重在科技创新和研发科技含量高的精品。

  (责任编辑:张蕾)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