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发布《2013年中国商业环境调查》

 

图一

 

图二

 

图三

  2013年12月,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US China Business Council,以下简称美中贸委会)发布了《2013年中国商业环境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成本上涨等,美中贸委会会员公司对中国商业环境的乐观度连续第二年下降,但中国仍然是美国企业非常看好的重要市场,且绝大多数公司在中国的业务保持盈利。

  本次调查对象为美中贸委会所属会员公司(2013年底协会有约220家会员)。从地域上来分,受访公司中超过一半常驻中国,约45%常驻美国,其余来自亚洲其他地区。按照产业来分,64%的受访公司来自制造业,40%来自服务业(受访公司中很多从事两个及以上行业),19%来自第一产业(农业、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等)。按照在中国开展业务时间,有57%的受访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已经超过20年,29%的公司在中国经营了11至20年,11%的公司为5至10年,仅有的3%的公司不足5年。根据进入中国市场的目的来分,绝大多数成员(约98%)来到中国的目的都是进入中国国内市场,21%的会员公司将中国作为出口世界其他市场的平台,仅有8%在中国生产后将产品运回美国销售。本次调查结果对于了解在中国经营的美国企业情况以及外资如何看待中国投资环境变化具有一定代表性。

  中国仍是很重要的市场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成本上涨以及企业运营问题,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乐观程度下降。与前几年相比,2013年度的调查显示,在中国的利润率超过其全球平均利润率的受访公司以及收入增长达到两位数的公司都有所减少。尽管如此,仍有超过90%的受访公司在报告中表明,他们在中国的业务是盈利的,这一数据是自美中贸委会自开展调查以来最高的一次。

  96%的调查受访公司报告说中国是其公司战略投资规划中的五大重点市场之一,这一数据是过去5年里统计的最高值。虽然越来越多的公司将中国作为其全球五大重点市场之一,但是将中国作为首要市场的公司数量有所下降(见图一:贵公司的在华业务在全球战略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

  仅有超过一半的受访公司计划明年在中国投入更多的资源,与2012年统计的67%相比有所下降,且这一数据自2011年来逐年下降。15%的受访公司表示在去年已经减少或者停止了在中国市场计划的投资。至于其中的原因,有40%公司认为全球经济前景不明朗是主要驱动因素,而不是中国市场本身。但是也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公司把原因归结于中国对市场准入的限制。

  近四分之三的公司表示其在中国业务的营业收入在2013年有所增长,但是与之前的飞速式增长相比已逐渐放缓。销售增长超过20%的公司比例从去年调查的30%下降到了今年的12%。另外,虽然有接近一半的受访公司表示收入增长是两位数,但表示营业收入增长不低于10%的公司数量却连续第三年下降(见图二:在华业务收入状况与去年比较)。

  调查显示,61%的受访公司表示他们在中国的业务利润率大于或者等于其全球业务利润率(见图三:在华业务利润率与整体经营状况比较)。

  改善商业和投资环境需要双方共同努力

  本次美中贸委会年度调查结果显示,虽然美国公司在中国遇到不少挑战,但机遇和挑战并存,美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仍然低迷的大背景下在华业务和利润仍保持增长,中国仍然是美国公司看好的重要市场,这本身就反映了中国商业环境的现状。

  2013年,中美在贸易和投资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双边经贸合作进一步深化。美对华出口和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增长迅速,成为中美经贸合作新亮点。根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13年,中美双边贸易额达创纪录的5210亿美元,增长7.5%。截至2013年底,中美双向投资额累计已经超过了1000亿美元。

  随着中美经贸合作规模和领域不断扩大,双方利益进一步融合,同时,由于中美两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经济领域出现分歧和摩擦在所难免,双方需要客观看待,共同努力解决,不能把经贸问题政治化,滥用投资贸易壁垒和制裁,或者实行保护主义的做法都是不明智的。双方应通过加强在各个层次的对话和协商,提高对话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增强互信,合作解决问题。近年来,中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努力改善投资和贸易环境,保护外商投资的合法权益,其在进一步简化审批权、推动投资便利化,加大政策的透明度,改善法制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进展有目共睹。

  此外,中美双方正加强经济对话,积极推动中美投资协定谈判,这将有利于减少贸易壁垒并能够加强对双方投资者的保护。2013年,中美双方已就双边投资协定的最重要元素“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达成共识。在不久前结束的第24届中美商贸联委会上,双方就关注的重点经贸议题达成进一步共识,在一些长期未获解决的问题上,也都取得了积极进展。这些都清晰地表明,中国正以实际行动积极改善商业和投资环境,推动双边贸易投资合作迈向更高水平。

  美国企业关注的十大问题

  美中贸委会每年都会对其会员公司进行调查,评估中国的商业环境和在中国开展业务面临的最大挑战(即十大问题)。《2013年中国商业环境调查》显示,本次美国公司最关注的十大问题与上次调查结果基本一致。这十大问题分别是:

  1.成本上涨。自2007年展开调查以来,成本上涨问题首次排名第一,显示大多数公司对成本上升的压力感觉明显加大。成本上涨的主因是人力资源和原材料成本的急剧上升。对原材料和土地成本上涨问题的担忧今年也有所加重,而其他领域的问题则有所减少。

  2.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与中国本土公司的竞争。

  在调查中,大多数公司表示他们在中国有很多的竞争对手,包括中国国有企业(75%)、中国非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86%),以及美资和其他外资企业(89%)。全球经济疲软和中国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导致了中国的竞争更加激烈。这也说明中国公司在获得了经验的同时,正在不断改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3.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指在中国开展业务所需要的许可证和政府批复。行政许可问题8年来一直是调查结果中反映的重点或者接近重点的问题,并且一直是最复杂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受访公司发现行政许可障碍存在于中央、省以及地方各级层面,并且影响着公司在中国开展业务的方方面面。行政许可问题经常会与排名前十的其他问题并存,包括监管政策实施不公、缺乏国民待遇以及政府规则的起草和决策过程中缺乏透明度。

  3.人力资源。对有资质人才的需求持续高于供给,导致了中外资在内的企业在人才方面竞争激烈。

  受访公司通常会采取提高薪酬水平来留住员工,但是调查数据显示公司已在调整其人力资源策略。2012年,近30%的公司报告他们在去年将薪酬上调了10%到15%。而2013年,只有18%的公司报告其将薪酬上调了10%到15%。受访公司表明薪酬增长最快的为中层管理人员和熟练技术工人,这个结果与2012年的调查结果相一致。

  约70%的公司预期在2014年会将薪酬上调5%到10%,19%的公司预期在2014年的薪酬上调会低于5%。尽管同比工资增加显著,但是71%的公司表示他们仍计划在2014年扩大在华员工人数,他们会招聘更多的员工作为其扩展在华资源投入的首要方式。只有8%的公司预计将在来年减少在华招聘人员数量。

  5.知识产权保护执法。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但大多数公司(98%)仍然对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实施表示担忧。与去年的调查类似,41%的受访公司认为知识产权环境“略为改善”,而4%认为“略为恶化”。

  6.中国法律和法规执行不均衡。受访公司表明在规则和法规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不均衡现象,他们在管理和实施时受到与中国公司不同等的待遇。这些不均衡的待遇原因各不相同,在一些案例中,这些不均衡执法可能来源于地方保护主义,但是在另一些案例中,可能出自不同地区或者不同政府机构之间的沟通和协调问题。

  7.不平等、非国民待遇。执法不均衡和不平等待遇问题都和外资企业以及外商投资公司与国内竞争者在华获得的待遇存在紧密联系。调查指出,在零售行业,外资企业在寻求扩大业务的过程中,经历了比其国内竞争对手更繁琐和耗时的分区和选址过程,这提高了外资零售商的成本、推迟了他们进入市场的时间,使得外资零售商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8.透明度。透明度是一个较宽泛的主题,涉及范围从对法律法规草案公开发布征求意见到公平和公开的政府决策。某受访公司表示:“在许可方面,例如厂址审批的许可,对审批的要求,规则和法规会因地方或者执法人员对法规的个人理解的不同而不断变化。”

  9.标准和合格评定。本年度的调查显示,公司仍然关注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例如中国对其市场销售的商品和服务使用独立的标准,以及合格评定服务提供商不能测试面向中国市场的商品。这两个问题都显著提高了美国公司进行销售的成本,同时也阻碍了中国消费者获得最新的产品和服务。

  10.外商投资限制。调查指出,中国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对在华接近一百个制造和服务业领域保持着对外资所有权的限制。其他政策和法规中也有对外商投资的限制。

  调查建议进一步减少对外资所有权有限制的关键行业,这些行业包括:金融服务、农业、云计算、数据中心、医疗保险、医院、炼油、石油化工、电视广播和其他媒体行业。

  (中国贸促会驻美国代表处陈斌编译)

  数据来源: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