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 时报观察>>正文内容

秸秆还田,好事如何办好?

收割后限茬在10厘米以下,使用灭茬机后土地就是图片上的模样。

  此手推式灭茬机在灭茬的同时还可以旋地,在第一波旋耕后,为避免与下茬作物争氮,秸秆还田后农民会少量撒些尿素以利于下茬作物生长。

    秋收时节,记者在基层走访时发现,一些地区出现因秸秆还田技术缺位导致玉米减产的现象,这让农民一时间不知所措。秸秆还田本是好事,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坏结果。对此各方说法不一,农民纠结在“还与不还、烧与不烧”的两难境地中。全国每年8亿多吨的秸秆已成了农民种植的负担。如何解决好这个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记者对此进行了相关采访。

    秸秆还田已成为农民主要选择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于农民来说,秸秆已不再像过去那样能派上更多的用场。

    江苏省泗洪县青阳镇农民马凤龙告诉记者,过去秸秆家里边当柴火烧一些、喂牲畜用一些、然后秸秆还田一部分,而现在前两项用处基本没有了,所以,秸秆基本都还到了田里。

    苏农集团淮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铭向记者分析了当地农民的生活现状。他说,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让现在的家庭热力来源基本都变成了煤、天然气、液化气的使用。过去家家还要储存秸秆当柴火烧的情况越来越少了。农村牲畜的养殖也越来越集中,过去家家户户都搞养殖的模式也日渐变少。不烧火、不养殖,过去是宝的秸秆现在就变成了“鸡肋”。同时,现在农户家庭大部分壮劳力都外出打工,家中的老幼弱在面对土地时,农户种地机械化需求程度自然不断提高,这样一来秸秆还田成了农户不管愿意不愿意的一种选择。特别是在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之后,秸秆焚烧被明令禁止,秸秆还田更成为一些地方处理秸秆的唯一途径。

    能不能将多余的秸秆送到养殖场等秸秆再利用的地方,马凤龙无奈地告诉记者,人力加上燃油成本太高,跑一趟不划算,况且,一家一户的种植,总量也没多少,送一趟也不值得。

    有没有来收的呢?马凤龙说,有过,但是今年来明年不来的也没个准头,农民也就不拿这当回事了。

    面对秸秆的无处可去,秸秆还田自然成了农户的选择,这正顺应了秸秆还田是提升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的好方法,然而,实际上秸秆真的还田了,一些农户却为其所困。

    秸秆需要科学还田

    秸秆还田是好事。农业部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土肥处副处长杨帆表示,2006年国家启动实施了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支持农民还田秸秆,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近几年,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资金逐年增加,实施范围扩大到所有省区市和中央直属垦区,累计实施面积达1.3亿亩。其中项目区基本杜绝了焚烧秸秆现象,还田率达95%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4%,亩均减少钾肥用量1.5公斤。

    杨帆说,秸秆还田项目具有公益性,它的效益更多体现在外部性上。所以,政府应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同时,优化秸秆还田技术和服务模式,加大技术支撑,才能让农民乐意还田、科学还田。

    具体如何做好秸秆还田工作,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曹一平。她说,秸秆直接还田目前出现的较多问题是,下茬作物出苗不好和苗发黄等情况,针对这些问题,农户首先需要补加速效氮肥。例如,小麦、玉米和水稻都是禾本科秸秆,直接还田时,应补充适当氮肥,按风干的秸秆计算,100公斤秸秆要加3―5公斤纯氮,用来调节碳氮比,因为微生物在分解秸秆的过程中要吸收土壤速效氮,如果不额外补施速效氮肥,微生物就会把施给幼苗的氮素利用掉,造成幼苗缺氮,出现黄苗问题,影响苗期正常生长。

    其次,要有足够马力的机械条件将秸秆切碎,秸秆长度不要超过10-15厘米,耕翻入土后要覆土盖严、镇压保墒,这样既可加速分解,又不影响播种出苗。

    再次,一次还田的秸秆数量要适中,以风干物计算,一般每亩约500公斤为宜,最多不要超过1000公斤/亩。过多的秸秆还田会影响下茬的播种质量。在水田里作秸秆还田时,还要防止秸秆分解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机酸对根系的毒害。

    最后,避免把病虫害严重的秸秆直接还田,对于这类秸秆应该烧灰或高温堆肥杀死病虫再还田。

    秸秆还田技术缺乏影响产量

    马凤龙家今年的玉米减产了,往年亩产八九百斤的玉米,今年也就收了大概三四百斤。虽然当地不以种玉米为主,但是农民辛苦的种植没有得到丰收的回报,损失令人心痛。

    “这和秸秆还田有些关系。”今年,江苏苏北地区旱情严重。5月至9月雨量较往年大概减少了30%,气温出现了持续10多天的40度高温天气,这种天气对秸秆腐熟不利。马凤龙说,“由于秸秆还到了田里,特别是天旱少雨,还田的秸秆不能及时腐熟,导致地暄,玉米根扎不下去,另外,病虫害也相对严重。”

    无独有偶,近期记者在河南辉县调查时,当地农民反映,往年玉米秸秆还田都很顺利,但是今年一直不下雨,由于干旱,秸秆还田后迟迟不能腐熟,无奈为了赶种小麦,有部分农民将粉碎后的秸秆清理出来进行焚烧。

    其实,不仅仅是天旱影响秸秆还田,雨水太多也影响还田效果。马凤龙介绍说:“去年秋播到今年春天,雨水一直比较多,稻草还田后,没有沤烂的秸秆正好吸附了水分,由于含水量较大反而造成小麦烂根。比较一下,今年秸秆还田的地块小麦亩产要比没有还田的地块少收200斤。夏天的麦秸秆还田对水稻是有好处的,但秋天的稻秸秆还田对小麦来说,坏处多于好处。”

    同样是秸秆还田,一边是因雨水少天旱,秸秆还田地块玉米扎不下根减产。一边是因雨水多,秸秆还田地块小麦烂根减产。在特殊天气条件下,秸秆还田到底该如何去做才能实现科学还田呢?

    秸秆还田需细化服务,多方支持

    在秸秆还田工作中,江苏省宿迁市是首推的典型。宿迁市宿城区洋北镇老庄村村长南玉玲介绍,因为村里壮劳力都出外打工了,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和妇女,所以大家对肥料、种植模式都要求省时省工。他说:“这里肥料都选用一次性免追肥,种植必须要机械工作,人工费太贵了,现在收割机后都要加一个用于直接粉碎秸秆的设备,收割完秸秆全部打碎到地里还田。而且秸秆还田省工省肥、改良土壤,如果把秸秆搬出来的话,人工费就要60-70元/天,或者要求把秸秆捆到家的,捆好了弄成一捆就是20元/亩,再运出来再给20元/亩,单运秸秆就是40-50元/亩,如果再刨一遍地又加40元/亩,秸秆还田反而节省费用,这种机械化操作非常省工,直接收割、粉碎、翻土一步到位。”

    在老庄村其他秋收秋播现场,安装了秸秆粉碎装置的收割机来回穿梭,切碎的秸秆纷纷洒落到田里,被收走的长秸秆卖给当地节能发电场或加工厂做大棚用草帘等。收割结束,水稻留茬高度10厘米以下,方便灭茬机处理。据了解,灭茬机可一次完成地表小麦秸秆粉碎、旋耕掩埋灭茬、松土和镇压等多项功能,可将秸秆彻底粉碎还田,秸秆破碎合格率为95%、灭茬率为98%,秸秆还田后的地块,相当于亩施尿素15公斤、磷肥20公斤、钾肥12公斤。

    据记者了解,当地推广秸秆还田已经5年时间,农民也认识到秸秆还田对改良土壤、避免土地板结、提高肥料利用率,但是此项工程也有弊端,焚烧时可以高温杀死留存在秸秆里的虫卵和病菌,而秸秆还田时,这些虫卵和病菌都无法灭绝,等到来年后反而加大了农药的喷洒计量和次数,对于700-800亩的农场地块,以前喷洒农药至多3次,现在需要4-5次,且喷洒一次农药需要花费1万多元,农民的用农药成本增加了。

    记者还发现,农机补贴只针对大型的价格在70-80万的农机,而当地农机普及很高,几乎家家都有大小不等的机械, 只是这些机器都是农民自己采购。

    由此可见,政府提倡秸秆还田,保护环境,提高地力,秸秆还田无疑是件好事。然而要大力推广秸秆还田使其真正“肥田”,还需要我们把这一好事做好,不仅要细化服务,而且还需要政策扶持和技术支持。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