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 时报观察>>正文内容

中国有机茶 二十岁再出发

    英语Organic  tea,翻译成中文就是目前国内备受瞩目的“有机茶”一词。而说到“有机茶”,各方历来争论不断,其话题总是围绕中国茶产业的效率低下和安全不足而展开。事实上,中国茶业确已走到一个新旧时代的分水岭上,需要对茶叶市场的布局和喝茶风尚的研判,有个重新认识。而这其中的当务之急,就是为越来越多元化的消费者,做好一杯好喝、能喝、喝得放心从而人人都爱喝的中国茶。

    中国有机茶20岁风华正茂

    “有机茶”在国内首度提出并被推广的时间,始于上世纪90年代,而在2000年后得到了长足发展。从概念的引入到落地生根,有机茶在中国走过了20年的历程。截止到2012年年底,中国有机茶面积已达3.5万公顷,产量2.8万吨,同时催生了国内一批有机茶之乡、有机茶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的崛起。

    “从国际形势看,目前世界上对有机食品需求量最大的是西欧国家,到现在,世界有机食品销量已占食品总销量的10%-20%,而且供不应求。这些西方发达国家有机农产品的价格通常要比一般农产品高出20%-30%,有的高出50%以上,针对目前效益低下的中国茶产业来说,发展有机茶是个突破口。” 10月11日,在福建安溪举行的“中国茶叶质量安全与有机茶高峰论坛”现场,杭州中农质量认证中心主任、中国茶叶学会有机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傅尚文表示,国内有众多的名优茶资源,开发有机茶应与名优茶的生产相结合,生产有机名优茶,而且应加强有机特种茶的开发,进一步扩大国外市场。

    中国有机茶的三道坎

    但当前中国有机茶的发展遭遇“三道坎”,成为必须逾越否则无以发展的现实屏障。

    首先是生产过程存在大量“非有机因素”。既然是有机茶,那么根据其标准化要求,在其种植生产过程中 ,一定不能使用化学合成物质,而必须用生物环保型的农业投入品如生物肥料等。但现在生物环保型的农业投入品在我国的开发力度不够,没有足够资金和技术来研发高效有机肥料和生产管理技术;另一方面,我国有机茶的生产者有许多是小农户,生产基地分散、生产力量单薄,生产过程中不能严格执行有机产品标准要求,导致大量“非有机因素”存在。 

    其次,目前国内市场对中国有机茶的信任度不高,有机食品证书的权威性不足。据一份调查显示,50%以上的消费者表示对以前的有机认证体系缺乏信心。这一方面折射了有机茶生产非标准化在消费者心中的阴影,另一方面反映了“有机”辨识标准存在的宣传和推广问题。很多消费者无法判断包装上有机认证标志的真伪,甚至怀疑有机认证本身的可靠性。“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完善相关规范并落实监督。”傅尚文介绍,从2011年年底,国家认监委便相继发布了修订后的《有机产品》、《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等一系列有机产品认证新制度。在新制度下,茶企必须提供认证证书和检测报告,并且有效期只有一年,还须出示国家认监委提供的有机码,因为每盒有机茶都有一个有机码,它能追遡到产地、数量、厂家等进行有效监控。

    第三,以上种种乱象与幼稚,造成了中国有机茶难以得到国际市场认可的窘境。据记者了解,许多国家对我国认证机构颁发的有机食品证书不予认可,我国的有机食品要出口到欧盟、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和地区,还必须通过这些国家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重新认可、颁证。其后果一是增加了有机食品的销售成本、降低了我国有机食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二是降低了从事有机食品生产者的积极性。而有机茶则是我国有机食品的支柱产业,在中国有机食品中所占比例非常大,国外对我国有机食品证书的不认可,直接影响我国有机茶的出口和生产。

    中国有机茶需要足下真功

    福建茶产业一直是国内茶业的排头兵,近些年福建有机茶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10月12日,记者专程前往铁观音之乡福建安溪的几大茶园进行调查,分别走访了安溪品雅有机茶生产基地和感德有机茶基地等茶叶生产前沿,获得了许多发展有机茶的经验和信心。

    “你来看这里的生态环境,在我们当地有个很形象的比喻是‘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靴’——‘头戴帽’就是茶园上空多蓝天和云雾;‘腰系带’就是茶树常处在云雾笼罩之下;‘脚穿鞋’就是茶树处于密林的怀抱中,意思是说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形成铁观音的天然香气和空灵品质。” 安溪县茶叶协会有机茶分会会长、厦门品雅有机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健仁在陪同记者采访调查时,具体介绍了品雅有机茶生产基地的情况,“这片茶园面积有1万多亩,海拔在800米以上,位处安溪有‘天然氧吧’之称的桃舟乡,地缘上有着天然优势!”事实上,全国20个产茶省市区中这样的条件并非绝无仅有,中国发展有机茶具有广阔而丰厚的环境和种植资源,这是产业信心的坚实基础。

    有了信心,还必须有决心和措施保障。汪健仁介绍,在有机茶生产种植过程中,他们要求农户只使用农家有机肥和山上绿草经发酵后做成的绿肥。万一发生局部虫害,茶场就必须承担一些损失,将遭虫的茶叶从枝上切割掉并烧毁。我们看到,作为国内茶产业发展的一个典型,安溪有机铁观音的发展还处于启蒙阶段,产量仅占全县茶叶总产量的6%左右;“但从全球推行环保、健康的消费趋势看,其发展前景的远大是不容置疑的!” 汪健仁表示,作为安溪有机铁观音产业的带头人,希望大家共同做好这件事。福建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高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福建茶业已进入战略调整期,新的产业格局、市场格局、市场空间、商业模式、消费诉求正在形成,我们要做好生态茶、有机茶这篇大文章,同时要培育一批有实力的有机茶品牌企业。”

    中国有机茶要认同现代消费

    不只是安溪,国内有不少茶区发展有机茶的脚步,已走得徐徐生风——在江西婺源,县委、县政府将各村茶园划分责任区,由镇村干部分片每周到挂钩茶园进行巡查。主要检查是不是有人挖茶山,是不是做到了不施化肥和农药,是不是禁止了除草剂的使用。每个星期要检查一次,每家每户都签合同、订协议;在云南普洱,政府建设绿色有机标准化茶园的做法,是发展与骨干龙头企业相适应的“第一车间(原料)”,解决茶树资源分散和茶叶生产企业“多、小、散、弱”等机制性问题,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路子;在山东日照,市委、市政府特别针对绿茶企业的情况,选择了一向重视质量且自有茶园面积在30亩以上的茶企进行有机茶认证的指导工作,对包括病虫草害控制和土肥水管理以及有机茶与常规茶并行生产的控制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培训和准备……

    对中国有机茶业面临的挑战和未来机遇,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语重心长地说:“其实中国茶业有机化的背后,是我们每一位产业中人,对消费者市场的高度尊重和现代消费文化的彻底认同。另外有机茶并不等于高价茶,我们的茶企同时要注重开发新的渠道和营销模式,不要陷入盲目高端拼昂贵的怪圈,让大众都喝上放心茶!”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