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山东实现转移农业劳动力600万人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摘自十八大报告
孙文杰一家近日是在山东招远市区刚搬入的自家新居里接受记者采访的。宽敞的新房、舒心的工作,让孙文杰感到异常满足。回首二十多年的进城之路,她感叹:“还是现在的就业制度好,要不然,我这辈子别想成为城里人。”
成为地地道道的城里人,对于孙文杰而言,曾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1985年,高中毕业的孙文杰以2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无奈地开始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第二年,父亲托人给她找了份粉丝包装的工作,身份是计划外临时工,每月35元的工资,她干得很起劲。
工作的第三年,当时的县劳动局给他们企业下达了3个计划内临时工的指标。由于工作突出,在全面考核的基础上,孙文杰的身份变成了计划内临时工,月工资增加到了43元钱。虽然她离“城里人”的目标更近了一步,但因为不是合同制工人,没有定级,她仍无法享受增加工资的权益。其间,孙文杰结婚生子。虽然企业照顾她,适当增加了工资,但她的户口仍在农村,在厂里她也仍然与那些“正式工”不一样。
在工作的第9个年头,一个新的机会摆在孙文杰面前。当地有项政策,主要面向企业计划内临时工和农村新招的农民工,实行有偿培训,培训后转为“烟台合同制工人”。由于“资源”稀缺,相关费用也超出了孙文杰的承受能力,她仍然还是住在城里的乡下人。
2007年,已经不再抱有希望的孙文杰迎来了一个大大的惊喜。招远市取消了所有对农民进城务工的限制性规定,不再有“临时工”、“合同工”的区分,所有工人一律统称为合同制工人,企业必须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孙文杰与企业签订了正式劳动合同,参加了免费的技能培训,每月能拿到1200多元的工资,更重要的是企业为她缴纳了社会保险,并且解决了户口问题。
“我们逐步取消了在地域、身份、户籍等方面所有的限制,从身份上你看不出谁是农民工,谁是城镇职工。农村劳动者参加工作、缴纳社保后同样可以享受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方面的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可以贷款买房、子女就近入学、户口迁入居住地。”招远市劳动就业办公室主任王瑞堂说。
对于越来越多走出农村、迈进城市的农民工而言,“一体化”、“平等”是他们最朴素的愿望。曾经,城乡之间的鸿沟是那么深,由乡入城的道路是如此漫长;如今,我省统筹城乡就业、社保工作,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出将进一步构建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
根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统计,2002年至2011年,全省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达1351.6万人,比数字更重要的,是转移就业扶持政策实现了由城乡分割向城乡统筹的重大变化。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社会保障指导方针也由‘广覆盖’转变为‘全覆盖’,为我们在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指明了方向。”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韩金峰表示。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力争实现转移农业劳动力600万人,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同时,将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消除人力资源市场城乡分割、身份分割和地区分割;全面推进就业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制度。社保方面,将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结合正在实施的《山东省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我省把基本形成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
与孙文杰相比,新一代进城务工者们的“进城路”将越走越顺。而终于圆了自己进城梦的孙文杰也有了新的期盼:“十八大报告上说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翻一番啊,真盼着早点实现。”对此,韩金峰表示,“我们将深入研究工资收入分配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工资分配制度,促进居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确保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责任编辑:高徽)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