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营坊昆利合作社智慧结出“金苹果”

  苹果累累压弯枝,又是一年采摘时。在大大小小眼花缭乱的采摘园中,北京营坊昆利果品专业合作社的采摘园迎来了苹果采摘高峰期,即使合作社产的苹果比一般苹果每斤价格高出3~5元,也挡不住游人采摘的热潮。原因何在?

  10月23日,记者走进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南邵镇营坊村的营坊昆利果品专业合作社一探究竟。说起合作社的发展,合作社理事长田昆利打开了话匣子:“2007年,合作社成立。从成立之时,我们就注重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开发,并且以自身为实验基地,与农业部、市、区两级农业部门紧密合作,引进了水肥一体化、行间生草、开展‘果树间作杂粮’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新技术示范试验。在示范园内试验成功、看到成效之后,再带领社员学习新技术,消除社员的顾虑与担忧,降低了他们的投资风险。”

  在新技术示范核心区内,一个地块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在苹果下有一个个白色的“小帐篷”。田昆利笑着告诉记者:“这是今年才试验的蘑菇林下种植新技术示范,那一个个‘小帐篷’里‘住’的是香菇。”田昆利给大家算了一笔账:示范的果园每亩放置14个小拱棚,按照平均每个菌棒出菇三茬,出菇量为0.75公斤,采摘价格每斤20元计算,每亩可收入1.26万元。扣除成本后,果农每亩纯收入约增加7140元。蘑菇林下种植新技术试验示范的成功,既提高了果园土地利用率与采摘多样性,又增加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推进新技术的应用,营坊昆利合作社专门设立了“农民田间学校”。每年合作社举办的培训班至少有12期,培训人员超过千余人次。除了进田间学校培训,合作社还发挥手机短信的作用,将果树管理、维护、病虫害防治、市场信息等及时发送到社员手机上,社员不出家门就能掌握技术、管理和市场信息。合作社还组成了一支45人的生产服务队,为果农提供不同形式的生产管理服务。

  目前,合作社果园面积达到3350亩,种植有苹果、樱桃、草莓、葡萄、梨、柿子等多个品种。今年的苹果销售额预计在1300万~1500万元之间,是2011年的两倍。

  据田昆利介绍,合作社一开始就坚持走品牌化道路,提出了“以精品销售为主,大力发展观光采摘”的总体营销思路。

  “合作社有20多个礼品包装系列,”田昆利告诉记者,“走的是高端路线,6个苹果可以卖到80元左右。”而

  一般情况下一斤苹果价高的也只有8~10元,采摘的售价也就是每斤15元。打开礼盒,谜底解开了:原来,这里面的每个苹果上都有各式各样的图案,囍字,寿字,龙凤呈祥,十二生肖……“有了这些文化点子,我们的苹果不是按斤卖了,而是按个儿来卖,每个都在10元以上,其中最复杂的‘百寿图’要20元一个呢!”田昆利自豪地说。

  这些文化“资产”的注入,极大地提高了苹果的附加值。合作社以精品包装产品为销售重点,拓宽果农的销售思路,相比之下一箱水果就可增加5%的收益。同时,合作社着力开展观光采摘业务,帮助社员联系团队,以礼品、果篮等形式打入婚庆市场,以奖品等形式打入各种大型公益活动,以团购等形式打入旅游、农家乐市场,进一步拓宽了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户的销售收入。

  (责任编辑:高徽)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