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 中国合作经济新闻网>> 行业频道>> 畜产品>>正文内容

做强优势产业 释放磁铁效应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内蒙古托克托县工业园区内的正隆谷物公司种植基地,远远地就听到地头上传来阵阵笑声。

  “以前种辣椒,种多种少心里没底;好不容易收获了拿到市场上卖,面对忽高忽低的价格,我们常常是束手无策。现在跟企业签了订单,企业不但提供技术和部分种苗,而且最后还以保底价全部收购,真是省心啊!产业化怎么样,钱袋子告诉你,如今实现连年稳定增收不再是件可遇不可求的难事啦!”走进一座辣椒大棚,农民刘成向记者表达跟着龙头企业干、围着基地种辣椒的感受。

  当发展农业产业化成为各地的共识后,如何加速释放产业化经营所蕴藏的磁铁效应,需要各地结合自身农产品优势,培育各具特色的经营模式。记者在托克托县见到的这一幕,正是“公司+基地+农民”经营模式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内蒙古在加速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实践中,各种经营模式顺势推开,经济效益立竿见影,辐射示范作用日趋显著,其所释放的磁铁效应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加入进来。

  优势产业全面开花

  “近年来,内蒙古把农牧业产业化作为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的最佳结合点,全力加以推进,实现了全区农牧业经济的平稳发展,龙头企业经营规模连年增长,农牧民收入稳步增加。”内蒙古农牧业厅副厅长翟琇对记者说,2011年,全区农牧业产业化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加工企业发展到1779家,农牧业产业化共带动农牧民212.3万户,全区农牧民人均从产业化实现纯收入3027元,占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45.6%。

  记者了解到,目前,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初步形成了以乳制品加工为龙头,粮食、羊绒、肉产业为支柱,优势产业、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全区年加工转化粮油1400万吨、牛奶880万吨、肉类150万吨、羊绒2万吨、马铃薯360万吨,农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到52.4%。农畜产品加工水平处于国内前列,牛奶、羊绒等部分农畜产品生产加工率保持国内领先,液态奶、奶粉、冰淇淋、羊绒衫等加工产品销售量居全国首位。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有效解决了农畜产品卖难问题,带动了生产基地的发展,使农村牧区生产力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肉类产业是内蒙古具有资源、市场和比较优势的产业。2011年,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肉类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86.5亿元,同比增长6.3%。绒毛(皮革)产业是内蒙古传统优势产业,也是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2011年,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绒毛(皮革)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10.6亿元。

  近年来,粮油产业地位日益提升,成为内蒙古新的支柱产业和发展亮点。2011年,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粮油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79.9亿元,同比增长12.5%。菜薯、饲草料及特色等新兴产业稳步发展,不断成长壮大。

  产业集群奠定棋盘格局

  围绕龙头企业原料需求,内蒙古的农牧业已经形成为养而种、为加而养、为销而加的良性循环产业链和大企业带动大基地,大基地支持大企业的产业优化升级的发展格局。    

  他们培养发展主导产业,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了牛奶、羊绒、肉牛、肉羊、玉米、马铃薯、番茄、高油大豆等8个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带。特别是内蒙古农畜产品的加工率已达到52.3%,从根本上解决了多年困扰内蒙古的农畜产品卖难问题。目前,几乎每个产业都有数得上、叫得响的企业,像本土企业伊利、蒙牛、鄂尔多斯、小肥羊、塞飞亚、恒丰、河套和蒙古王等。在培育本土龙头企业的同时,近年来先后引进了河南双汇、上海光明乳业、山东金锣、河北梅花味精、江苏雨润等一批区外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世界500强之一的雀巢公司也在区内落户。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落户,提升了内蒙古农产品生产加工链的竞争力。

  记者了解到,目前乳产业形成了以呼和浩特、包头市及呼伦贝尔为核心区的东西部两大优势生产加工基地;玉米产业正在形成以通辽和呼和浩特为中心的两大生产加工基地;中东部地区成为肉羊和禽类优势生产加工区,锡盟的肉羊、赤峰的鸭、通辽的鹅、兴安盟的生猪已成为当地的一大主导产业;羊绒产业形成鄂尔多斯市和包头市、巴彦淖尔市沿黄河两岸的产业集群;巴彦淖尔市成为继新疆之后我国又一重要的番茄生产加工基地;鄂尔多斯的沙地资源(沙棘、柠条、甘草等)、乌海市的葡萄、呼伦贝尔市的林下产品(黑木耳、蓝莓等)等区域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任培平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秃力亥村养了几十年奶牛。他告诉记者,早在1987年他就被选送到国外学习养奶牛。在国外学习一年的时间里,让他根深蒂固的养牛观念发生了彻底转变。2000年,全区第一个标准化、现代奶牛养殖小区在秃力亥建成了,任培平学到的新技术、新观念从此有了用武之地。而他一个人的小小变化,也因为这个现代化奶牛小区的兴起,开始在全体牧民中引发连锁反应,产业化、规模化养牛蔚然成风,牧民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如今,在呼和浩特市100头以上规模的奶牛养殖小区(场),从2000年的5家发展到现在的236家,奶牛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30%。

  “跟着企业干”渐成潮流

  “我们现在都是跟着企业干、围着基地转,有保障,不费心。”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双河镇永丰村农民张存柱对记者说,他把家里170多亩河头地的收入都“押”在了种植油葵上。

  张存柱家院子里停放着新买的轿车。“这可是种油葵赚来的。”“油葵都卖到了哪里?”“鲁花呗!”对话到这里,张存柱禁不住笑出声来。难怪,有企业订单、有最低保护价,如果不出意外,农民一年的收成自然会在还没种植时就提前预算好了。

  鲁花集团位于巴彦淖尔市的葵花油生产线忙碌地运转着,用河套优质油葵制成的食用油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走向全国市场。自建厂投产以来,巴彦淖尔市的油葵收购价格就开始接连迈上新的台阶:从试生产收购每斤1.2元涨到现在每斤3元以上,极具吸引力的收购价格调动了农户种植油葵的积极性。

  为什么要一再提高油葵的收购价格?“我们希望能以这样的方式调动农民种植葵花的积极性,鲁花将会充分利用科技优势、品牌优势、营销网络优势,进一步带动农民增收,实现企业与农户、企业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共赢。”企业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解释说。

  “以前想种辣椒不敢种,就怕卖不上好价钱。自打加入到企业的种植基地,价格有保证,收购有着落,企业培育的优良品种还能优先供应给我们。”在托克托县正隆辣椒种植基地内,种植户刘成对记者说。接过刘成的话茬,生产基地经理田民泽说:“去年只有1200户农户加入基地,看到基地收入高,今年吸引了2800户农户加入进来,而订单面积也从1000亩增加到3800亩,种植户跟着企业干的信心是越来越足了。”

  乌审旗的农牧民有种沙柳的习惯。以前每到平茬时,枝杈的主要用途就是当柴烧。由于见不到更多的效益,农牧民种植的积极性一直不高,还造成大量沙柳得不到平茬复壮而枯死。如今该旗用产业化的思路引导建设沙柳、沙棘等林沙产业基地,着力培育生物质发电、造纸、麻黄等林沙产业龙头企业。旗生物质发电厂现在每天消耗沙柳200吨,通过租地、造林、收购、运输等,直接为当地农牧民增收近亿元。

  “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牧民,企业在提升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同时,也成为带动农牧业结构调整和农牧民增收的中坚力量。”翟琇说,目前,内蒙古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8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403家。如今的内蒙古,正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像磁铁一样,不断扩大着种养基地的版图,并吸引农牧民加入进来。

  (责任编辑:高徽)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