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出版报:把传播行业文化融入“走转改”
“我一身的热血在沸腾,我盈眶的热泪已模糊,那山路之险,那交通之难,那困难险境,那‘扁担精神’……让人久久难以忘怀。”这是《中华合作时报》新闻部邮箱中一封来自江西赣州供销合作社的读者来信。自3月13日该报推出“行业楷模 时代风采”专题报道以来, 报社就经常收到这样抒发真情实感、畅谈行业创新发展的读者来信。
2012年伊始,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杨传堂提出:“新闻媒体要成为供销合作事业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为此,作为供销合作社系统行业报的《中华合作时报》决定结合“走转改”,深入基层,挖掘具有时代精神的新老行业典型,开展关于供销合作社核心价值观的讨论,促进行业文化建设。
深入实地体验老典型真谛
中华合作时报社社长、总编辑查迎新告诉《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在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供销合作社孕育了艰苦奋斗、诚实守信的“扁担精神”、“背篓精神”等具有时代特色的行业精神,将这种精神文化的传承通过具体的人和事反映出来,对于当下行业文化建设很有必要。于是,第一组报道以老典型开篇。
报社编委会成员带领骨干记者分批深入老典型发源地挖掘素材,先后推出了《“扁担精神”在新时代闪光》、《一面飘扬在革命圣地的合作社旗帜》等5篇长篇通讯,报道不同时期供销合作社人艰苦创业、倾情为农的事迹。
这些老典型大都位于自然环境较为艰苦、险恶的地区。如羊肠般险峻的山路处处充满着危险,这也让实地采访的记者产生了种种困惑。但是通过深入采访,所有的疑惑都烟消云散。“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开始,就是供销合作社人靠着一根扁担、两只箩筐,为山里人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去了他们生产、生活的必需品。记者深入巍峨的太行山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大自然的宏伟,更对当地供销合作社人那种战天斗地精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查迎新说。
召开座谈会挖掘更多细节
策划这组报道时,编辑部也有过担心,这些曾经为人熟知的老典型还能挖掘出新故事、新内涵吗?为了扩大信息源,编辑部与当地供销合作社联系,除了实地采访外,还召开座谈会。
在北京市房山供销合作社采访期间,“背篓精神”的创始人王砚香老人来到了座谈会现场,这位82岁的老人一谈及“背篓精神”就立刻精神起来。为了挖掘更多的细节,记者又与王砚香约了专访。老人从皮箱中翻出了一本早已泛黄的简报,上面收集了各种自1958年至今有关黄山店供销合作社和“背篓精神”的剪报,其中记载的很多资料在图书馆中已经难以找到了。
在河南林州召开的座谈会上,孕育了“扁担精神”的几代供销合作社人再次聚在一起,说起当年的事情,仍然充满激情和自豪,并对“扁担精神”的传承寄予了期望。“没想到的是,每到一地,座谈会气氛都相当热烈。人们回忆起当年的事,仍掩不住那份崇敬之情。每次座谈会都为记者的采访提供了更多的线索。”查迎新对记者说。
精心编辑提升报道传播力
首篇稿件《“扁担精神”在新时代闪光》初稿出炉后,报社编委会又对稿子进行了三轮修改。图文并茂的版面、感人至深的故事使“行业楷模 时代风采”这一专题一经推出就在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引起广泛关注。
山西晋中市供销合作社主任郭春根是一名参加工作40年的老供销人,看到专题报道后,他说:“这些老典型、老楷模让我回忆起了从基层供销合作社参加工作的经历,触发了我对供销合作社核心价值体系的思考。”
为了将报道引向深入、引起行业深入思考,从第二组报道开始,编辑部又丰富了编辑手法,邀请合作经济领域专家进行点评,深入分析供销合作社创新为农服务方式的时代背景以及面临的机遇;对供销合作社干部职工进行访谈,介绍他们创新发展的心得体会;还增加了“读者来信”栏目,分享读者在学习典型事迹中获得的思想启迪。
截至5月15日,“行业楷模 时代风采”第一期五组老典型报道已经全部完成,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充分发挥了行业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还带动了编辑记者深入行业、了解行业的热情。一位参与报道的年轻记者采访归来说:“这次报道让我真正认识了什么是供销合作社!”这次“走转改”报道用实践证明,行业媒体只有围绕行业中心工作走下去、展开来,增强舆论引导能力才能落到实处。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中华合作时报社“红色教育”走进“扁担精…
- 下一篇:本报与有关单位洽谈合作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