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供销合作社传承“小背篓”精神 促进企业发展

  最近,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发出通知,要求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发扬北京供销合作社“小背篓”精神,做新时代“小背篓”的传人,为“三农”服务,促进供销合作社新一轮大发展。北京供销合作社人以劳模王砚香为榜样,在乡村成立了多个专业合作社,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民致富,成为引领农民致富的带头人。

  成立专业合作社 提供全程技术支持

  张坊镇是全国有名的磨盘柿子故乡,过去由于自然条件限制,一斤柿子只卖几分钱。在房山供销合作社的支持下,张坊镇成立了柿子专业合作社。他们请来农业专家给村民上科技课,冬季指导修剪树枝,春季指导施肥打药,夏季指导果园科学管理,秋季指导收获,对柿子的生长进行全程技术支持,使张坊磨盘柿子的产量达到每棵300多公斤。

  有了较高的产量,往哪里销售呢?房山区供销合作社积极联系销路,破天荒地把柿子卖到了东北三省,价格也有了明显提高。去年秋季,他们还与市农业局联系,在城乡小屯超市举行了柿子进城活动,大批市民纷纷前来购买。同时,他们把柿子与旅游结合起来,吸引了许多市民和游客到张坊采摘新鲜柿子,一个柿子的最高售价达到5元钱,从根本上提升了柿子的身价和品味。仅此一项,张坊镇每年就增加收入2500多万元。

  搭建产销对接平台 引领农民共同致富

  供销合作社所属佳之兴公司是一家专门经销世界驰名品牌日用品的企业,他们以“服务超市下乡,促进农村市场商品流通网络体系建设,方便农民生活”为宗旨,成立了一支专门的小店拓展队伍,专门负责重点乡镇和农村销售网点的覆盖,并采取车载销售和预销售相结合的配送方式,加大力度开拓郊区市场,目前已经覆盖京郊80%以上的乡镇,直接覆盖的客户网点达2000多个。从区县大型超市,到乡村夫妻店都有他们经销的日用品。他们利用企业品牌优势,在顺义区建立起现代物流配送中心,过去的“小背篓”换成了物流配送车,极大地提高了商品配送速度和质量。

  平谷供销合作社主任秦长生,注重发挥区社、基层两级农产品产销协会作用,在对基层合作组织进行规范化改造升级的基础上,大力开辟首都和外埠市场,帮助果农与市场实现产销对接,先后在北京建立了多处平谷大桃专销网点,让市民吃上了新鲜的平谷大桃。同时,他积极拓展外埠市场,先后在西安、秦皇岛、张家口、鞍山、天津等地的超市建设平谷大桃专卖区,为广大果农搭建大型交易平台。同时,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措施,在首都和外埠建立了60多个销售网点,取得了明显效果。大桃销售量和交易额连续五年创历史新高,实现年交易额1亿元的突破,以每年29%的速度递增。去年,他被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授予第十届全国商业优秀企业家荣誉称号。

  寻找新发展空间 把企业做强做大

  与王砚香有着同样工作经历的供销合作社海淀投资中心总经理孙伟,处处以王砚香为榜样,寻找企业新的发展空间。他提出了将从过去的行政机关型向市场化企业型转变,把企业做强做大。

  当人们来到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时,首先要去的就是海龙大厦,一个电子和数码产品的大卖场,中关村地区的标志性建筑。海龙的辉煌有目共睹,但海龙大厦建设的故事却鲜为人知。海龙和一个人息息相关,他就是孙伟。当年,孙伟负责海龙大厦的基建工程。作为北京市政府实施中关村西区开发战略的一个重要项目,工程开工前期,他四处奔波,争取项目报批,早日立项,并四处筹措资金,为工程建设做好充足的资金准备。1998年3月大厦建设正式启动,由于工期紧、任务重,孙伟和同事们便不分昼夜地奋战在工程上。1999年9月20日,海龙大厦如期开业,一时间人潮涌动,成为享誉全国的电子大卖场,开创了中国电子经营行业的“海龙模式”。

  “海龙模式”的成功,为海淀投资中心注入新的活力。一向闲不住的孙伟,又把经营目光瞄准餐饮经营业。2008年,他又提出了在中关村地区建设食品一条街的构想。结果,他们仅用不到一年时间,一条具有老北京特色的“畅春园食街”正式开街,慕名而来的食客络绎不绝,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记者 刘国锋

  相关链接:

  解放初期,房山供销合作社职工王砚香,在道路不通的情况下,身背“小背篓”,每天将百姓急需的生活物资、生产资料送上家门,让村民把精力投入到农田基本建设中,成为山区居民的好朋友,有力地支持了农村建设与发展,被人们誉为“小背篓”精神。

  (责任编辑:高徽)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