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咸安区供销合作社发展现代物流面面观

   11月24日傍晚,咸安区向阳湖镇广东畈村综合服务社负责人刘志升微笑着送走最后一拨顾客,开始盘点当天的营业额。

  “今天日用品、农资等销售额接近2000元。”这位20岁出头、手有残疾的小老板笑眯眯地说。

  村支书陈声和告诉记者,该服务社是农村基层党组织“五务合一”、农村市场主体“七有”工程示范点,不仅经营日用品、农资、烟花爆竹等,还为周边群众提供农技“110”服务,村里的水果、蔬菜、茶叶等种植户遇到困难,服务社会在第一时间联系相关技术专家前来帮忙。

  作为农村市场“末梢神经”的“小卖店”, 在短短5年时间内发展成一专多能的服务社,折射出的是农村流通市场质的飞跃。

  咸安区总人口60万,而农业人口就有40多万,农村消费市场巨大。但是,受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消费观念影响,农民消费的市场化程度很低。

  如何让这个庞大的市场活起来,是区供销社一班人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经过入户走访和市场调查,原因很快查清:商品流通不畅。区供销社主任卢大鸣形象地称之为“末梢神经堵塞”。

  疏通“末梢神经”,是搞活农村市场的关键。

  “副食店”、“小卖店”、“代销点”……面对众多品种单一、各自为战的农村销售终端,区供销社很快拿出对策:化整为零。

  具体来说,就是把庞大的农村日用消费品经营网络分散开来,让功能齐全、经营规范的村级综合服务社延伸到农村的每个基本“细胞”——各家各户。

  据卢大鸣介绍,为真正搞活农村市场,区供销社采用“两步走”的办法,一方面将“新网工程”与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巧妙结合起来,主动向省农资公司申请承办全区农资农家店任务,完善城区、乡镇、村组三级农资直通服务网络,确保农资市场质优价稳;另一方面,用连锁经营新型业态构筑全区乡(镇)村一体的农村消费品经营网络,在乡镇设立中心超市,在村发展农家店和综合服务社。

  在汀泗桥镇彭碑村综合服务社,记者看到,偌大的门店分为两个部分,一边是经营面积300多平方米的日用消费品区,另一边是100平方米的农资及日杂区。整齐的货架上,名牌洗发水、零食、文具等应有尽有,俨然是该村的购物中心。

  据负责人张继更、王兰先夫妇介绍,该服务社是咸安区工商局认定的食品安全示范店和农资规范经营店,并代理邮政、联通、电信、移动、保险等部门的日常业务。目前,该服务社经营的日用品有400多种、农业生产资料30多种、五金交电日杂等60余种,年营业额可达150万元,除此之外,每年为村民办理各类事项1300余人次,提供各类咨询1700余人次。

  “村级综合服务社是块‘金字招牌’,很受大家信赖。”张继更自豪地说。

  截至目前,咸安区已经建成通过省市商务部门验收的农资店187家,实现全区乡、镇、办、场全覆盖。发展日用消费品农家店260余家、村级综合服务社83家。

  在咸安区百源物流中心,记者看到,总仓容3600平方米的四个仓库里摆满了汽水、方便面、糖果等日用消费品,旁边一个仓容920平方米的东莞徐记食品专用仓库已建设完工,即将启用。

  该中心总经理张卜安说,该中心坚持连锁经营的理念,利用完整高效的配送体系,将销售终端延伸到农村最基层。在对经营网点进行超市化改造的同时,促进经营网点多元化发展。这样一来,不仅极大改善了农村消费环境,而且将文化娱乐服务等社区公益性服务融入其中。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全新农村综合社区服务中心!”说这话时,张卜安的底气很足。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