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 画一幅真正的社会画卷
基层社改制不能一改了之
近期,我们枞阳县政府和县供销合作社在对本系统部分企业进行首批改制,笔者作为首批改制的基层社一员工,为本单位能率先改革叫好。
近年来,基层社门店逐渐走向破产的边缘,改革已是大趋所势。但要因地制宜、尽量想方设法盘活企业,不要依法破产后,就一破了之。近几年,国家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社正在蓬勃发展,笔者建议供销合作社系统改革的决策者们,要积极地参与新农村建设,打破昔日单纯的商品买卖营销模式,发展专业合作社来做深加工。拿钱铺乡来说,该乡有丰富的山场资源,号称毛竹之乡、板栗之乡、雷竹之乡、茶叶之乡、山野菜之乡。这些优厚的山场资源,当今却没有一家专业的合作社带领农民致富,很多农户只能自产自销。拿板栗来说,有些村民组每户都把自家产的板栗拿去市场卖,卖不掉只能留着自吃,吃不完就赠送远亲朋友,剩下的只好任其烂掉。供销合作社系统要凭借自己为“三农”服务的金招牌和现有的场所,领办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鼓励农户扩大种植面积,回收深加工。这既能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又能为自己的企业寻找一条活路。
(安徽省枞阳县钱铺乡供销合作社 谢志成)
近日,翻开报纸、打开电视,一股久违的新鲜空气扑面而来:中央级新闻单位相继开展新闻采访“走基层”活动。记者到基层去,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反映基层民众需求,剖析基层社会现象,把社会的真实、人民的真实反映出来,为党和国家,为人民画一幅真实的画卷。此举壮哉!
很长时间了,我们媒体里的新闻缺乏新鲜、朴素、活生生的内容,国家政治活动、国际突发事件、名人报道、网络新闻再编,几乎成了新闻的主体内容了;再有就是广告、广告衍生品;副刊尽是摘编,摘编首选猎奇,猎奇无奇不有。人们发问:媒体人是闲来无事,还是不知怎样评价新闻价值了?实际上都不是。原因是相当一部分新闻工作者观察社会的立足点或者说社会价值取向出了问题。中国近代第一张报纸,当推晚清《东西洋每日统计考》。在国家那么积贫积弱的情况下,报纸依然公开申明“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楚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为己任,自觉地与进步、科学、发展站在一起。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进步报刊始终站在民主革命的前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为中国革命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我们的新闻媒体,来自人民,服务人民,深入基层、求真务实,是它的根本属性所在。
基层是个大天地,真山、真水、真“圣人”。在基层看到、听到的都是第一手材料,真实、新鲜、生动是基层事物的特点。上世纪60年代有两篇长篇报道,一篇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一篇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成为中国新闻作品经典,具有催人泪下、历久弥新的震撼力和感召力。这是老一代记者深入基层、艰苦采写的见证。1999年,笔者在兰考焦裕禄纪念馆参观时,亲眼看到来自河南数个市县的数千群众举着写有“我们的好书记焦裕禄”的横幅放在焦裕禄墓前,还有人在现场大声朗读《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报道。我由衷感慨:记者一生能有这样的作品留世,此生足矣!后来这种风格的新闻作品被称作报告文学。穆青、黄宗英、徐迟等人,都是上个世纪作为记者长期深入基层、写出精彩报告文学的代表。他们的作品鼓舞了一代人。时代需要鼓舞人心的作品,而鼓舞人心的作品只能来自基层,来自实际生活。
新闻工作者是社会舆论最有力的营造者,社会舆论对社会风气影响极大。记者深入基层,就要寻着各种社会角色的不同底线为尺度,去发现健康的、优秀的人与事,把他们推荐给社会,给人们以鼓舞和信心;同时把那些不健康的,丑陋的东西曝露于市,把他们钉在穿越底线的耻辱柱上。深入基层,用心观察,抑恶扬善,形成气候,相信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我们的社会风气一定更加舒朗、健康、向上。这也是记者的职责。
(作者系资深新闻工作者)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海西经济区的“金融动力”
- 下一篇:服务好“三农”是村镇银行的唯一选择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