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 时报观察>>正文内容

食品安全拷问企业良心

近日,食品安全问题再爆猛料。在台湾生产的一些食品中被检查出含有严重超标、毒性大于三聚氰胺20倍的“塑化剂”。

 

良心的坠毁最难收拾  图/肖川

  近日,食品安全问题再爆猛料。在台湾生产的一些食品中被检查出含有严重超标、毒性大于三聚氰胺20倍的“塑化剂”。台商赖俊杰坦承,他在起云剂当中加入塑化剂已将近30年,而且早期使用的是更毒的Dop,直到5年前才换毒性稍低的Dehp。事件一出,两岸三地媒体哗然,民众质疑声音四起,食品安全问题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也再次击中了食品安全监管以及普通民众早已麻木但脆弱不堪的神经。有专家直呼:这简直是让国人往“死”里吃啊!

  对于农资行业来说,尽管并没有出现类似“塑化剂”的恶劣事件,但近期江苏等地因使用过量膨大剂而导致的 “爆炸西瓜”则足以让行业警醒。更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农资行业的确存在着使用各种激素、增甜剂、膨大剂等添加剂泛滥的情况,至于这些添加剂对人体是否有损害,有多大损害,目前尚未有可靠的研究结果。但他同时也表示,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也面临发展的两难:使用这些添加剂,则有可能对民众的健康造成损害;如果不使用这些添加剂把产品 “尽快催熟”,不仅农民无法获得最大化的收益,企业也可能随时被竞争对手所淘汰。

  有专家认为,这无疑是一种辩解,这样的发展思路分明是以牺牲民众的身体健康来达到自己赚钱的目标。从近年来出现的大量事件来看,食品安全问题已不再是某一独立的新闻事件或者某一行业的问题,它已经演变成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大问题。

  从国家层面来看,它反映的是国家在监管等制度上存在重大缺陷、监管被动,以及相关部门监管不给力。为什么类似的事件频频发生,而食品安全形势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呢?为什么每一次的问题食品,都要以民众的健康作为“实验”才能得以发现呢?如何将食品安全问题防患于未然,这将是相关职能部门未来应该及早解决的事情。

  从企业角度来看,它反映的是企业面临激烈竞争时发展价值观的扭曲。为了生存和盈利,可以不顾社会责任和社会道德,甚至可以不择手段,将民众的健康以及可能对行业造成的巨大伤害“置之度外”。其实,企业从民众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构建和维护产品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最终实现自身的长远、快速发展。

  根本上说,今天社会上的种种安全问题,本质是社会发展价值观已被扭曲。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都必须认真地反思我们今天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如果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个人的成长最终掏空了民众的健康,这样的发展模式是否真的可取?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