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 时报观察>>正文内容

大型商行回县域 喜耶?忧耶?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村金融改革也就是县域金融改革。十几年前,很多大型金融机构在亚洲金融危机背景下纷纷撤离县域,而今又纷纷回归,这个现象值得探讨。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趋势来讲,未来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也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领域。从这个角度来说,县域经济的发展可能最有潜力,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性企业的发展以及农业转型,将给县域经济注入很大的活力。因此,现在很多金融机构重新回到县域布置战略格局,并非是不理性之举,这说明商业银行看到了县域经济可能带来的机会。

  大型商业银行回归县域,实际上首先反映出的是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上个世纪末,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纷纷从县域撤出,这种撤出首先是出于控制金融风险的考虑,才会把县域以下网点撤销,并大大上收经营权限,把县域网点的贷款权基本上都上收到了省级或更高,继而形成了近年来县域经济当中只有存款而没有贷款的问题,导致农村的资金大量流往城市,造成“农村系统性负投资”。

  然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迅猛,中小企业发展很快,由于当年大型商业银行撤出县域导致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严重不足开始显现。最常见的现象是,县域经济的贷款需求很旺盛,但是常常得不到满足。

  目前,县域主要的金融机构就是农信社,这些年又加了一些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因此,县域经济中有很多信贷的空白需要填补。这是大型商业银行重回县域扎根的关键因素。同时也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中县域已成为一个颇具活力和潜力的增长点,能够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商机。

  不过,那种一窝蜂式地扎堆县域的现象也值得警惕。尽管从我国经济增长角度来说,大型商业银行回归县域是个好事情,但是商业银行自身在回归县域之前应该考虑好自己的比较优势,考虑好自己将要面对的风险、县域经济的主要特点,以及自己的人才资源储备,要为进军县域做好充分的机制准备和人才准备,并在体制、机制上有所创新,切忌盲目行事。

  很多人担心:大型金融机构纷纷回归县域,会不会导致过度竞争?我想,这一点倒是无需我们担心,因为我们相信,金融机构都是理性的。一个金融机构在某个地区设立网点之时,就会对其竞争对手有所了解,并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定位好自己的客户群,创造出适合当地的金融产品,并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络。一旦发现这个地区的金融供给超过了需求,或者这个地区的信用环境或金融生态不适合发展,也会选择慢慢退出。这是一个自然的优胜劣汰的过程。县域经济当中目前最重要的竞争主体就是农信社,以及由其改制而成的农商行和农合行,还有一些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但是后者的比例不大,竞争实力不强。因此,至少在短期内,县域金融领域还不会出现竞争过度的现象。

  有很多学者对大型金融机构涌入县域金融领域的动机和结果表示质疑。诚然,部分金融机构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进入县域经济,可能会有“圈地”心态和“作秀”心态,但是也不排除一些大型商业银行很愿意踏踏实实进入县域,开辟这个“蓝海市场”。尽管现在我国商业银行已经有回归县域的某些迹象,但是大型商业银行大面积回归县域和支持“三农”是不可能的。从客户分层、业务结构和竞争优势角度而言,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有不同的比较优势。正所谓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水草,大银行会更多地瞄准大客户,小金融机构则会更多地瞄准小客户,都会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资金回归才是实质上的回归。为了降低商业银行挺进县域农村金融市场的风险和运行成本,比较可行的方法不是通过机构重设,而是通过各种间接的方法实现资金回归。大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某种资金纽带与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组织、小额贷款机构等对接,比如,批发贷款、委托贷款等方式,为这些小型金融机构注入资金,间接地走进农村市场。大银行有资金优势,小金融机构有深入农户、信息充分、网点众多等优势,大小金融机构各自发挥其比较优势。小型农村金融机构都有很好的经营绩效,资产质量很高,在当地农户中有较高的信誉度和认可度,但就是资金约束太强。如果大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批发贷款和委托贷款等方式向他们注入资金,则会一举两得。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