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 报社动态>>正文内容

【征文】在报社工作的时候,我落泪了……

   【专题】记录我与《中华合作时报》的故事

   算起来,我在媒体工作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十年。如果说至今最让我“刻骨铭心”的经历,还是在中华合作时报社那段永生难忘的时光。

  从2007年毕业到2009年8月,我在报社工作。这期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举世震惊。可能在报社的这段经历对我的影响太大了,尽管事情已经过去了将近两年半,我仍然清楚地记得那次地震发生前后的两次落泪。

  第一次落泪:能有机会亲赴灾区参与报道

  2008年5月12号下午2点28分,我正坐在电脑前赶写一篇报道。忽然感觉身体晃了一下。抬头看身边的同事,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对视、张望,继而大声交流起来。这时我忽然想起到新华网上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很快就得知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了地震。当时并没有关于伤亡人数的统计,但是我隐隐感觉这次地震的伤亡会很大。

  晚上,我跟合租的同事王琥一起坐在电视机前,看着关于汶川地震的报道。以前看电视,王琥都会发表很多言论,那天他很沉默……我的眼泪悄悄顺着眼颊流了下来,直到凌晨两点,我们两人都没有睡意。但是想到第二天的工作,还是各自回屋睡了。

  躺下以后,我还是辗转反侧,想着作为一名记者,我应当到现场报道。但是又想往常这样的机会往往只是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等中央重要媒体的记者参与,作为一家行业报社,我有这个机会吗?……

  迷糊中,我忽然被王琥叫醒,再不起来就要迟到了!匆忙冲出门,我用近乎小跑的速度奔向报社。往常四十分钟的路程,我只用了二十五分钟。正在气喘吁吁的时候,忽然电话想了。我的直觉这个电话与地震报道有关。先后与杨总(时任报社总编)、马主任(时任安全时讯主编,被我们称呼为主任)交谈时,我热血沸腾,眼泪差点夺眶而出。

  要知道地震第二天,国内能够派出记者奔赴灾区一线,开展报道的媒体绝对是个位数。我清楚记得,杨总叮嘱我,在注意安全的同时,要做好报道,将我们一线供销员工抗震救灾的感人事迹,第一时间报道出来。短短几句话,我能切身感受到,大灾面前,报社与行业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更能体会到中华合作时报社打造中国重要传媒机构的雄心。

  第二次落泪:胜利凯旋同仁相迎

  出发之前,我根据报道安全生产领域的经验,拉出了一份前往灾区的购物清单:外防雨、内保温的军用雨衣,防雨稠运动服,一箱矿泉水(忽略了飞机不让带水的规定,以至于这些水直到最近才喝光),巧克力、压缩饼干若干盒。其中重要的是买两个铁哨子(另外一个替同行的员军虎),我还叮嘱老员,右裤兜放只哨子,万一埋在地下,吹哨子要比呼喊救命管用,还节省体力。

  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写一份遗书。然而转念一想,小心一些,应该不会有太多的危险。

  然而事实证明,我的直觉还是有一定道理,危险处处存在。在灾区里,尽管我们都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开展报道工作,但是仍然与多次危险擦肩而过,有些现在想来还是感觉万幸。例如有一次我随当地农资公司,往山上运送方便面、矿泉水等救灾物资,忽然山上滚下来一块儿巨石,司机急忙左向打把,石头正好落在了汽车的右前方。总算躲过了一劫。我们下车查看,那块巨石有一层楼高,距离汽车只有十公分的距离!而我们左边正是万丈山崖,防护墩都被地震破坏得不知所踪,无论遭受巨石压顶还是跌落山崖,后果不堪设想!

  即使这样,我们还是在报社的部署下,开展了一系列报道工作。记得无论是查迎新总编、曾峰主任、冷霞主任(均时任职务)还是陈大斌老师,在跟我通话时,都千叮咛万嘱咐要注意安全。并且建议我,多挖掘基层供销社抗震救灾工作典型。记得刚到成都不久,我在四川省供销社回传稿件,忽然听说绵阳地区的江油供销社来省社求援。我匆忙赶过去,向他们了解灾区情况,得知江油就在北川、青川周边,并且刚刚遭受了6级余震,我当即决定到江油开展工作。在奔赴灾区的路上,我给同学发了一条短信。同学的回复让我至今想起仍然很受触动:“过去一直觉得英雄离我很远,现在看来,英雄就在我的身边。”

  “英雄”的滋味并不好受。在灾区,我与当地供销社同事们挤在一个帐篷里。地震之后当地的天气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白天最高气温能到40度左右,晚上冷得都要盖被子,并且雨下得很大,大家都有晚上被水泡醒的经历……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特别亢奋。白天采访,晚上写稿,一根上网线,还要先让供销社办公用,半夜才能轮到我来用。所以经常一个晚上只能睡两三个小时,但是天天总有似乎用不完的精力和体力。这样的状况,一直坚持到5月29号,即临离开灾区前一天。临走前一夜,我跟老员两人都没任何睡意,播放着手机里的歌曲,一直到没电为止。从来不抽烟的我,也跟老员抢着抽烟,此时一种惆怅涌上心头: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我能更深刻得体会到这种跟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感受,并且更充分的体会到了一位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和价值。然而,这一切很快就要过去了。我们又要回到那个平静、安定的生活中去,又要开始看似“平淡”的采编生涯……

  飞机降落到首都机场,惆怅的感觉仍然萦绕在心头。似乎,我还没有走出在灾区的17天的特殊报道经历。直到看见曾峰主任和赵雅君手捧鲜花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我的精神为之一振,疲惫、劳累被一扫而光。

  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车停到报社大门外,我打开车门,查总、马主任以及陈大斌老师等还有很多报社领导和同事们都在迎接我们。接过查总递过的鲜花,一声“辛苦了”让我的眼泪悄然留下,我赶紧转过身,用手擦干,跟同事们欣喜相见。

  无论是采访过程中的报道还是报社同仁迎接我的照片,至今我都珍藏起来。因为这对我来说是从事记者生涯一段宝贵的经历。我很感谢报社能够给我提供一个如此难得的机会,让我亲历历史,见证国难,让我在新闻的道路上更快成长……

  最后,我想跟在报社工作的新人谈一点我的感受:今年中华合作时报社成立15周年。我们都很幸运,在这样一个年轻并且富有朝气的报社工作。在这里从事新闻工作,我学到了很多,收获得更多。

  相信你会做得更棒!

(责任编辑:陈蕾)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