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 中国合作经济新闻网>> 行业频道>> 畜产品>>正文内容

江西大力推进畜禽清洁生产

  近年来,江西省畜牧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和“生态立省、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着力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全省畜牧业保持了较快发展速度。

  2009年,全省肉类总产量首次突破300万吨大关,达到300.9万吨,禽蛋产量50.6万吨,牛奶产量11.9万吨。其中,生猪出栏2814.5万头。畜牧业产值为521.2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2.1%。每年有千万头生猪和上亿羽家禽调往沿海发达地区,畜牧业对保障市场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省畜牧业在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的同时,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一是畜禽生产区域化格局日趋明显。基本形成了“一片两线”(即赣中片、京九、浙赣沿线)生猪优势产区、“沿江环湖”水禽优势产区和“赣中、赣中南”肉牛优势产区、“赣中、赣西、赣南”奶牛优势产区,养鸡业以地方品种原产地为核心区域向周边辐射,优势产业的集成度明显提高。二是规模养殖发展迅速。规模养殖比重大幅度上升,已成为江西畜牧业的主导。全省规模养殖场户达到21.5万个,猪、禽规模化养殖分别达75%和68%。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出栏数已占到全省出栏数的60%,位居主产省前茅。三是畜禽生态养殖出现好的典型。各地充分结合资源条件,探索推行了猪-沼-果等生态养殖模式,初步形成了赣南、赣东以牧沼果为主,赣中以牧-沼-菜、牧-沼-粮为主,赣北以牧-沼-鱼、牧-珠共养为主的格局,促进了生态循环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畜禽饲养量不断增长,已成为该省畜禽养殖的重要基地。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38个县(市、区)中,包括了12个生猪产业重点县和4个家禽产业重点县,有大中型生猪养殖场726个,占到全省的60%。这些重点县畜牧业产值占当地农业产值比重较大,是拉动县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对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畜禽饲养量的大幅增长和规模养殖的快速发展,畜禽粪污大量囤积,且未得到有效利用,畜禽养殖污染已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

  2009年5月31日,江西省正式吹响了向畜禽养殖污染宣战的号角,率先在全国畜牧业主产省份中开展畜禽清洁生产。此次行动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要求,统筹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以五河一湖和畜禽养殖主产县为重点区域,以污染最为严重的生猪产业为突破口,以粪污无害化处理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关键,加快畜禽养殖方式转变,推进标准化生产,规范畜禽养殖行为,推行清洁生产、循环利用,实现粪污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建立畜牧业与种植业相统一的农业生态体系,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现代畜牧业,拟用3年时间,将全省所有规模畜禽养殖场户用水量及污水、废渣、臭气等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此后,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要求和部署,全省各地迅速掀起了畜禽清洁生产热潮,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抓养殖环境治理,在保护环境中寻求发展,同时又把环境保护作为推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是科学规划畜禽养殖区域。在摸清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处理利用现状的前提下,以县(市、区)和乡镇为单位,科学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可养区。新余市把城区和仙女湖、孔目江流域1公里范围内划为畜禽禁养区,并投入1000多万元的搬迁经费。赣州市政府出台《赣州市规模猪场养殖污染集中整治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各县划定禁养区、控养区和可养区,根据土地条件、生态环境以及废弃物消纳能力,合理确定载畜量。湾里区制定了《湾里区规模养殖场退出畜禽禁养区的实施方案》,计划用2年时间将禁养区内规模养殖场分期分批搬迁或关闭,以有效解决规模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

  二是加大粪污治理技术研究与探索。各地根据自身的生态条件、选址布局、饲养规模、饲养工艺及饲养水平,结合本地资源条件,加大粪污治理技术和模式的研究。吉安县春兴马山猪场于2009年主动压缩生产规模,挤出220万元生产资金兴建大型沼气和粪污处理综合利用工程,实现了沼气发电、沼液种果树(青饲料)、粪渣外销,不但控制了种猪场的粪污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一年下来可节省养殖成本40多万元。遂川县嘉裕牧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兴建无公害养猪—太阳能利用—猪粪尿无害化处理—三沼产品利用—有机耕种系统工程,沼液种果树、种蔬菜,粪渣自用和外销,有效控制了粪污污染。江西五丰牧业有限公司通过采取“间歇进水间好氧活性污泥废水处理法”工艺,污水、废渣、臭气等污染物达到了国家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目前,该公司已投入使用的“达标排放”栏舍有3000多平方米。井冈山市华富公司原种猪场为减轻面源污染,避免二次污染,采用了三段式红泥塑料沼气工程工艺,兴建了污水处理工程,获得了治理达标的预期效果,推动了产业的发展。目前,该公司年出栏种猪8000头,年出栏肉猪5000头,产值超亿元。同时,该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举措,带动3400户农民养猪,养殖户年增加收入300多万元。

  三是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各地根据当地的地理特征、自然资源、种养方式,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和推广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等生态养殖模式。在位于南康市赤土畲族乡东北部的生猪清洁生产示范基地,建起了沼气池、调节池、调蓄池、雨水污、暗排污沟、污水管道。2008年以来,在全市12个生态养猪小区,选择了规模适度、种养结合的30家规模养殖场为示范户,实行标准化改造。通过抓好雨污分离、沼气发酵、沼液存储、干粪发酵等设施建设,示范区形成了“猪-沼-果-鱼”的良性循环的生猪发展格局。

  四是以项目建设为依托,完善粪污治理设施建设。各地以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和生猪、奶牛、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等项目为切入点,推进粪污治理改造,尤其在畜禽清洁生产行动启动后,养殖场明确了污染治理的目标任务,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近两年全省有600余家规模养猪场(小区)利用规模场标准化改造、标准化养殖小区示范等有关项目进行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推进了全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进程,为养殖场标准化生产发挥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农村能源基本建设项目、国债沼气项目等专项经费,加大了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力度。到2009年底,全省已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600余处,一批规模养殖场(小区)生产条件和环境得到改善。

  在各级农牧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省畜禽清洁生产行动进展总体顺利。截至2月28日,全省第一批需达标的425个大型养殖场中,已有157家养殖场完成粪污治理改造,占第一批需达标养殖场的36.94%。其中,宜春、赣州两市清洁生产行动推进较快,已有超过半数的养殖场完成粪污治理改造;有159家养殖场正在实施改造,力争在6月底前完成达标排放;有72家养殖场正在规划设计中,另外有3家养殖场已搬迁。

(责任编辑:陈蕾)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