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菜篮子”盛名让海南受重压
近半个月来,关于海南瓜菜滞销的新闻屡见不鲜。琼海青椒贱卖引得温总理关注,于是商务部来琼组织了一笔大订单,缓解了燃眉之急。紧接着,刚刚履新的农业部长韩长赋也飞抵海南,承诺要给“菜蓝子’资金扶资。一连串救市动作之后,本以菜农可以舒心过大年了,然远水难救近火,定安瓜菜烂在地里无人收,海口永兴佛手瓜堆集如山5分钱一斤实在让人心痛。与菜农的痛楚相比,城市居民同样怨声载道,吃小菜吃出肉价来。
一方面是丰产不丰收,“多收三五斗”的故事不断重演。另一方面,住在菜蓝子里,本地居民却要吃高价菜,人们不禁要问,“全国菜篮子”的盛名,海南是否真能承受,重压之下是否会把“菜篮子”挤得变了形。
分析瓜菜滞销,不外乎天气原因、交通原因、市场原因、信息原因、冷藏设施原因等等,这其中有些是不可控因素,有些是人为可以解决的,但是年年谈卖菜难都重复这些陈辞滥调时,恐怕就要从根子上找原因了。
笔者观察到,有一个现象颇耐人寻味,海南每年制定冬季瓜菜种种植目标任务时,几乎是层层加码级级加码,种植面积一年比一年大。似乎面积只能增不能减,否则就对不起“全国菜篮子”的桂冠,对不起全国人民的期待,对不起海南的特殊使命。至于种什么,怎么种、怎么卖基本上就放任不管,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如此施政,搞得有个别市县直接给干部定指标,动员自家亲属要完成多少亩任务指标。如果说,每年瓜菜外销都是供不应求也无可厚非,但几乎年年都听闻“椒贱伤农”的故事,政府适当调节控制种植规模其实未尝不可。
还有一点,每年的瓜菜冬交会上,总是一片莺歌燕舞形势大好,商贾云集订单如雪片,每年的盘点又是比上年多签了诸多云云。按理说,有这些几十亿上百亿的订单支撑,海南就是把全岛都种上瓜菜,把虾池种上水芹估计也不愁销路。如今,瓜菜难卖,不妨把订单拿出来晒晒,看看有多少干货实货硬货。其实,前两年就有省领导指示,冬交会要挤掉订单中的水分,至于挤掉了多少,想必百姓心里都有把尺子。说到底,还是有些人好大喜功,承受不了“全国菜篮子”的重压。
“全国菜篮子”,对海南来说是责任、是荣誉,对农民来说是块致富的金字招牌。这块牌子,只能演好不能演砸。既然海南瓜菜质量又好、国家又大力扶持,农民丰产不丰收,结果却是农民伤了积极性,政府伤了面子。每年瓜菜总是难卖,别人不禁要问,“全国菜篮子”含金量到底几何,政府相关部门都在干啥?莫非都在买私彩喝老爸茶搓麻去了?
“全国菜篮子”的金字招牌要珍惜,这是国家赋予海南的重担、责任。加强市场消费预测、引导农民理性种植、拓展营销渠道、加快冷库建设将是今后要做的重点功课,否则“旺丁不旺财”就不是海南旅游市场的专利了。
还有一点很有必要提醒,生活在“菜篮子”里,如果天天吃贵菜,恐怕有点说不过去,不管政府的解释多冠冕堂皇。借用今年春晚小品《捐钱》王小利的一句台词就是有点“大义灭亲”了。平抑海南的菜价,政府同样要拿出解决海南本地居民买不起房的的魄力,房子小点还可以挤挤,菜可是百姓一餐也少了的,千万别小看这一块钱两块钱的事。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