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 中国合作经济新闻网>> 行业频道>> 果蔬>>正文内容

北京市大兴区小葡萄写成现代农业大文章

  北京市大兴区采育葡萄节早已落下帷幕,经过统计分析,从采育今年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来看,葡萄产业发展不仅带动了全镇4300户的农民种植,还形成了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销一条龙的葡萄产业化格局。据了解,今年采育镇葡萄种植面积2.3万亩,占北京市的一半以上。全镇共种植葡萄品种100余个,年产葡萄2100万公斤,有“中国葡萄之乡”和“北京吐鲁番”等美誉。采育镇通过推广葡萄种植技术、引进葡萄新品种、依托葡萄旅游采摘、打造葡萄文化等手段,把小葡萄打造成大产业。

  有机化生产,大大提高葡萄品质。今年,采育葡萄研究所引进了“避雨栽培”技术在320亩葡萄园中应用。该技术可以减少使用3-4遍生物农药,每亩能节省成本100元,同时可以把坏果率降低10%-20%,亩增收1000余元。为提高葡萄品质,采育镇还建立了占地500亩,集科研示范、品种引进、技术辐射、旅游观光、果农培训、葡萄酒生产等于一体的科育葡萄技术研究中心,并与北京农学院、北京林果所及市、区果树专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定期请专家到采育镇进行技术指导。在葡萄园内,安装杀虫灯、种植驱避植物、施用有机肥、铺设反光膜、铺设防雹网、实行果实套袋、叶面施肥等技术措施,向葡农推广使用免剪、免埋、免灌、免耕“四免”新技术和葡萄套袋等30余项新技术。目前,采育镇2.3万亩葡萄来源中国葡萄酒信息网全部达到了无公害标准,其中葡萄研究所种植的500亩葡萄达到有机标准。

  观光采摘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在采育镇大里庄村杜喜山的葡萄园里,一串串红的、绿的、紫的葡萄晶莹剔透,令人垂涎。杜喜山是采育镇最大的葡萄种植户,他种植的“夏黑”葡萄曾在全国葡萄擂台赛中获得“欧美无核组金奖”,许多游客慕名前来采摘。杜喜山共种植葡萄170亩,其中“夏黑”、“旭旺”、“红旗特早玫瑰”等葡萄6月初就已成熟,每公斤16-20元仍供不应求。通过新品种的引进,园中的葡萄成熟期从6月一直延续到10月。为延长葡萄采摘期,采育镇建立了40亩葡萄延迟采摘大棚,采摘期从每年的5月下旬开始延续到12月下旬。延迟栽培技术的应用,提高整体效益50%以上。优质葡萄使葡萄采摘成为采育镇旅游的重要内容。自2001年第一届北京大兴采育葡萄文化节至今,采育镇已接待游客200余万人次。

  葡萄种植带动了其他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民俗旅游,用旅游整体形象和特色项目主题来驱动旅游产业链条的升级。通过进行旅游软硬件建设,采育镇已拥有四个市级民俗旅游村、158个民俗旅游接待户。今年,采育镇还新建3个葡萄酒庄园、1个红酒聚集区,为游客亲手酿制葡萄酒提供了活动场所。此外,采育还引进葡萄深加工企业,延伸葡萄产业链条,积极推进葡萄生产的产业化。同时与北京丰收葡萄酒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6500亩的酒用葡萄生产基地,酿造出了80余个品种、品质优良的“丰收”牌葡萄酒,酒中的白藜芦醇含量达到国际最高水平。如今,葡萄产业已成为采育镇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竞争优势。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