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优质棉基地全国最大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在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新疆棉花产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成就 一是棉花产业举足轻重。经过多年努力,全区棉花种植面积由1949年的50.12万亩扩展到2008年的2502.02万亩,增长了49.92倍,现已占全国植棉面积的29.87%;亩产由10公斤提高到120公斤,较全国平均高出38.6%,总产由0.51万吨增加到301.55万吨,已占全国的40%、世界的8%,每年度有80%的棉花产量通过国内外市场销售,其交易量占全国商品棉交易量的60%和出口贸易量的100%。现在面积、单产、总产、调出量已连续15年位居全国首位,并逐步形成了以生产、物流、加工等较为齐全的产业发展体系。二是增加了农民收入,确保了经济增长。棉花生产已遍及新疆14个地州市,产值占全区种植业产值的65%,棉花加工产值占工业产值的60%~80%,棉花加工、销售提供的利税占县财政收入的50%以上。全区约有50%的农户(其中70%以上是少数民族)从事棉花生产,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38%来自棉花,在主产棉区则占到60%以上。
历程 新疆棉花生产大体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6年)。27年期间,波动较大。经历了农村经济恢复和社会变革时期(1949~1957年):亩产由10公斤增加到21公斤,总产由0.51万吨增加到3.57万吨;人民公社和“大跃进”时期(1958~1962年):棉花面积、单产下滑,总产由4.64万吨下降到2.51万吨,减少46%,人均棉花由8.8公斤下降到3.6公斤;农村经济调整和快速发展时期(1963~1966年):面积恢复到200万亩以上,单产首次突破30公斤,总产增加到7.93万吨,人均占有棉花9.7公斤;“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1967~1976年):面积、单产下降,总产由7.89万吨降到5.11万吨,降幅达35.2%。
第二阶段(1977~1989年)为稳步发展阶段。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81年亩产首次突破30公斤,总产达11.36万吨。
第三阶段(1990~1999年)为快速发展阶段。自治区党委、政府审时度势,确立了“一白一黑”(棉花和石油)发展战略,大大加快了棉花产业的发展步伐,面积由652.83万亩增加到1493.89万亩,平均年增幅达12.88%。总产由46.88万吨增加到140.75万吨,增幅达200.23%,一跃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棉花基地。
第四阶段(2000~2008年)为做优做强棉花产业阶段。9年中,播种面积波动频繁。2001年和2006年增幅最大、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重较高,2002年跌幅最大、占总播种面积比重较低。但总体变动呈现上升的态势。从2000年总产首次突破150万吨开始到2008年的302万吨,增幅达101.03%,产量已占全国比重的40.32%。
经验 一是国家政策扶持是关键。“七五”以来,国家就开始了棉花基地建设。从“九五”开始,国家加大了对新疆优质棉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截至2006年底,共完成投资89.06亿元,建成各类项目423个。“十二五”国家将继续支持新疆的优质棉基地建设。除此之外,在生产环节,有棉花膜下节水滴灌、良种补贴、政策性保险的开展等。在流通环节,有运费补贴、国储棉的收储额度,进口棉和新疆棉销售挂钩等。
二是“一白一黑”发展战略实施为前提。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应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自治区党委、政府充分考虑到新疆丰富的光热水土资源优势,提出了“一白一黑”发展战略。从此,全区上下迅速掀起了大力发展棉花产业的热潮,各地涌现了一大批通过发展棉花产业迅速脱贫致富的典型。
三是推广科学植棉技术是根本保证。新疆棉花栽培技术有3次重大突破。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初地膜的广泛推广应用。第二次是高密度综合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第三次是以棉花高密度栽培+膜下节水滴灌综合配套为主的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在发展过程上,每一次核心丰产技术的突破、推广应用,都使新疆发展了一整套适应地域生态特点的棉花综合生产技术模式,单产、品质得到稳步提高,极大地促进了棉花产业健康发展。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需要“政商和谐”
- 下一篇: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正加快向中西部地区推进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