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玉文:让食用菌产业“遍地开花”
众所周知,食用菌营养丰富,保健功能好,男女老少都喜欢吃。然而在早几年,人们一般只能在冬季吃上蘑菇等极少数品种的食用菌,这皆因那时食用菌种植技术不够发达所致。时下,不论是冬季寒冷时节,还是炎炎夏日,广西省玉林市市民一年四季都能买到自己喜欢吃的各种食用菌。这一变化,得益于市微生物研究所近几年来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最新食用菌品种和种植技术,以及在全市上下的大力推广种植。在这一进程中,广西农村党员大培训“十佳科技工作者”、市“八桂先锋行”先进个人、市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卢玉文付出了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
探索食用菌栽培新技术
卢玉文1991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在市土肥站工作11年后,于2002年到市微生物研究所专攻食用菌开发研究。
2006年以来,卢玉文先后主持和组织实施了蘑菇大棚二次发酵技术示范、夏季食用菌新品种选育试验示范和利用桑枝高产栽培猴头菇试验示范等9项科研项目。其中,蘑菇大棚二次发酵技术示范项目建成示范基地2.44万平方米,辐射带动10多万平方米,经市科技局组织专家组验收、评审,该项目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夏季食用菌新品种选育试验示范项目完成示范面积10万多袋,获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利用桑枝高产栽培猴头菇试验示范项目实施后,菇农们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投入产出比达1:3.3,该项目已于今年2月通过该市专家组进行的成果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创新了猴头菇栽培原料、配方和模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着,前景广阔,试验研究达到广西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创建食用菌生产基地
几年来,卢玉文带领市微生物研究所的技术人员先后在玉州区城西街道、兴业县石南镇和卖酒镇、容县松山镇、北流市民安镇,创建了食用菌常年生产示范基地、果树下高产栽培金福菇示范基地、“一村一品”蘑菇棚外二次发酵示范基地以及食用菌灾后恢复生产示范基地。在基地的示范带动下,周边众多农民纷纷学习运用新技术大种市微生物研究所推荐的食用菌新品种,栽培面积逐年扩大,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兴业县卖酒镇党州村的“一村一品”蘑菇棚外二次发酵示范基地,带动发展蘑菇种植面积达20万平方米,每平方米增产蘑菇3公斤,年增产值300万元,仅此一项该村人均增收300多元。容县松山镇、北流市民安镇的食用菌灾后恢复生产示范基地,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0万平方米和10万平方米,两个基地当年新增产值900多万元,新增利润400多万元。
帮助菇农排忧解难
为了做强做大该市食用菌产业,卢玉文在繁忙紧张的科研之余,经常深入兴业县卖酒镇党州村和容县松山镇松山村等全市蘑菇主产区,带去自己精心编写的“蘑菇高产栽培技术”、“食用菌常年生产技术”和“食用菌产品加工技术”等资料和相关光碟,现场举办技术培训班,有针对性地解决菇农遇到的实际问题。另外,他还经常到玉州区的周德东、兴业县葵阳镇的梁土忠、北流市民安镇的颜东以及福绵管理区成均镇的宁育等食用菌种植大户,帮助他们解决食用菌常年生产遇到的技术难题。多年来,卢玉文和广大菇农打成一片,成为了菇农们爱戴的食用菌专家。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