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 中国合作经济新闻网>> 行业频道>> 食用菌>>正文内容

北京市房山区庙耳岗人种蘑菇一年挣3000万

  近日,4辆装满各种新鲜蘑菇的厢式卡车驶出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镇庙耳岗村,这10余吨鲜蘑菇当天上午就摆进了市区8个菜市场的货架。据悉,该村过去搞资源消耗型的低端产业,砖厂破坏了土地资源,铸造厂带来了污染。如今,他们拆掉砖窑,关闭铸造厂,带领村民大力发展蘑菇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使小蘑菇闯出了大市场,仅蘑菇种植一项年收入可达3000万元。

  10多年前,庙耳岗村的主导产业是制砖、铸造等资源消耗型传统产业,不仅消耗能源,破坏土地资源,污染环境,还影响了干群关系。以砖窑为例,当时全村900余亩土地就“烧”掉了400亩,烧砖毁地,直接侵害着农民的利益,经常发生群众围堵推土机不让毁地的事情,庙耳岗由此也成了远近闻名的“问题村”。1999年,青龙湖镇确定了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方针,发起“千棚千万元工程”,该村实施产业转型,瞄准蘑菇市场,产业越做越大,替代了资源消耗型传统产业。

  “如今全村150户村民中,直接从事蘑菇种植的有80余户,解决当地和周边近500余人就业。”村支书朱仲志说,他们的蘑菇产业沾了变废为宝、能源再生、产业循环的光,全村200栋蘑菇大棚几乎全部建在原有废旧砖厂上,平菇、杏鲍菇、金针菇等10余种蘑菇年产量近2400吨。为畅通销售渠道,他们还成立起合作社,为种植农户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在蘑菇产业的带动下,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已增至万元。

  蘑菇产业做大了,堆积起來的几千吨废弃菌棒成了问题,不解决就是新的污染源。面临这一新课题,该村在区、镇2级政府的支持下,建起一座500立方米的生物质气化站,运用先进技术,以废弃菌棒为原料,制出了燃气,通过专用管道将燃气送到村民家中,解决了村民做饭和取暖的问题。他们还找到了废弃菌棒的另一出路,作为佛甲草种植的培养基,年消耗废弃菌棒近1000吨,村里通过种植用于屋顶绿化的佛甲草,年可创收1000余万元。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