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 中国合作经济新闻网>> 行业频道>> 食用菌>>正文内容

一个合作社成就一个红菇村

  近日,福建省大田县东风农场盂坂村村民苏顺文将家中剩下的5公斤红菇卖给了福州客商,每公斤1200元,这样,家中的红菇全部销售完了。他高兴地说:“去年是红菇生长的小年份,虽然村里红菇产量不高,但在合作社的牵线下,许多客商纷纷前来收购,红菇的价格上涨了100多元呢!”

  苏顺文还参股种植巴西菇,预计红利收入三五千元;另有工资,苏顺文夫妇俩可领到7000多元。他说:“以前,合作社没成立,我每年的红菇收成也从没超过5000元的,更谈不上有工资、红利收入了。”

  其实,像苏顺文这样,因为合作社效应收入猛增的还有很多。

  在大田县200多个村庄里,能产出红菇的村子屈指可数。盂坂出产红菇历史悠久,自南宋以来,便有出产红菇的记载。早在千年之前,盂坂人先祖迁居至现在的盂坂村,在盛产红菇的这座山上,重视植树护林,给盂坂后代百姓留下宝贵的“金山”。一公斤售价约千元的红菇,是山珍中的山珍。一年中,红菇只能在处暑节气之后的一个月内长出。而盂坂村产红菇林区多达2600多亩,为县里之最。为了做好分配,顾及全村群众的利益,盂坂村以前将2600多亩山场均分给全村33户村民,由每户村民自行管理、采摘、收益。然而,这一均分的模式,却未能保护好村民利益。主要是因为各家劳力不均、管理水平不齐等,尤其是红菇生产时节,村民各自为政,护菇力量分散,时常有外村人偷采,全村年产红菇仅200多公斤,每年被盗走及破坏的红菇有100多公斤。

  盂坂村红菇面积多,但出产却少,如何解开这个结?

  合作社应运而生

  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后,当年7月29日,盂坂村村民自发组建大田县东风天然菌业合作社。从此,村民们在管护、分配红菇上有了个规范的“家”。合作社董事长苏光地回忆说,当时,合作社方案一出,很快就获得村民们的认可,全村近200户全部入社。

  有了合作社,产菇林区管护、采摘等管理便有章可循。村里加强林区管护,每年组织村民清山,以提高红菇产量;为了防止林区失火,开了一条5公里多的防火路;成立护林队,由全体村民投票选出6位村民为护林队员。村里每年对护林员进行一次投票,选出村民满意的对象;平日,村民可以随时上山抽查护林队员的工作,发现护林不到位,便会对其批评,甚至清退。去年,就有2名护林员因工作马虎被清退。

  同时,菌业合作社还建立相应的财务、勤务等制度,护林员、清山、采菇、烤菇等各道工序均按劳取酬,多劳多得,全社每年发放给社员的各项工资达30余万元。扣除工资、原材料等成本后,余下的钱款、红菇由全体社员均分。

  合作社成立前,由于采收的红菇不分大小,自然产值就不高。合作社成立后,采摘的红菇均按一定的尺寸算酬,不采幼菇,大小相近,不但产量高,而且均衡美观,很受消费者的青睐。仅合作社成立当年,全村红菇产量就达1115公斤,产值70多万元,户均得利2万元。合作社成立后,护林、护菇、采菇、烤菇,道道工序得到保障,盂坂村的红菇品质、产量均很稳定,成了县里有名的红菇村。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