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 中国合作经济新闻网>> 行业频道>> 食用菌>>正文内容

云和仿原生态栽培猴头菇试验成功

  近日,浙江省云和县山农黑木耳专业合作社新栽培的猴头菇出菇了,菇棒上一个个拳头大小,布满黄褐色菌刺,形状如猴头的珍稀菇立即引起了大家的好奇。面对大家的疑惑,“云和师傅”陈志伟乐呵呵地说:“这就是有‘山珍猴头,海味燕窝’之说的猴头菇,浙江很少有人种植,市面上基本没有鲜菇出售。”

  猴头菇是一种名贵、珍稀的食药用菌,与熊掌、海参、鱼翅同列“四大名菜”,有“素中荤”之称,它不但是美食珍品,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明清时期被列为贡品,主要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东北地区。

  多年来,猴头菇人工栽培都是在罐头瓶里进行室内栽培,成本高而产量少,一斤干菇售价至少在百元以上。在2007年的全国食用菌会议后,陈志伟首次引进猴头菇,了解到猴头菇属于喜酸性菌类后,经过反复试验,最后选定了酸碱度偏酸的废弃菌料作为培养基,借助农田自然蒸发的水蒸气为猴头菇的生长提供足够湿度,使猴头菇在野外的环境进行生长。

  去年10月份,陈志伟利用废弃菌料栽培了2000袋猴头菇,选择正处于农闲期的葡萄基地进行种植,并仿原生态的种植模式,不喷水,减少人工管理。这种新模式培养出来的猴头菇病害少、菇须多、品质好,每一袋都能长出2至3朵猴头菇,每朵重量达150到250克,每袋菇产量都保持0.5公斤以上。

  利用废弃菌料种植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仿原生态的粗放管理模式也极大减少了以往搭盖阴棚的成本和日常的人力消耗,鲜菇价格以每斤10元估算,每袋纯利润至少在8元左右。据了解,这种新方法的应用目前在整个丽水还属首例。猴头菇栽培在冬季农闲田里,巧打季节差,和农作物进行轮作,有效节约土地,猴头菇采摘后的菌料还能作为肥料用于还田,一举多得。

  陈志伟表示,这一新技术已经大体成熟,今年,山农黑木耳专业合作社准备在全县推广这种新方法,开拓这一市场。到时,市民将吃上“平民化”猴头菇。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