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 中国合作经济新闻网>> 行业频道>> 食用菌>>正文内容

平泉:小蘑菇长成大产业

  棚内,选蘑菇的姑娘挥动剪刀,煮蘑菇的小伙杀青、标桶。棚外,装满蘑菇的货车陆续开出。这是河北平泉县柳溪乡宋玉成哥仨投资20万元建起的滑子菇园区,年产鲜菇5.5万盘。“客商天天打电话要货,根本忙不过来!”宋玉成夫妻乐不可支。

  地处燕山深处的平泉县,“藏”着一个5万多农户参与的食用菌产业集群,年产1亿盘(袋),产值10亿元;产品远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外汇1000多万美元。

  食用菌里找“钱”途

  平泉县与食用菌结缘,要从该县应用菌研究所所长梁希才说起。梁希才,过去鼓捣过蘑菇。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食用菌培训班,让他看到了食用菌的“钱”途。回到家,他投资千元搞起平菇试验。翌年,同村几个农户跟着建起5座大棚,发了5000袋平菇,又赚一笔。此后,梁希才家成了食用菌的示范场。

  几年下来,平菇、黑木耳等已覆盖平泉10个乡镇40个村,年产量100吨。但天有不测风云,赶上市场疲软。“卖难”刺痛了“梁希才们”。

  1993年,平泉县首家食用菌食品企业——森源食品公司成立。企业到外地学先进技术,学管理经验,回来后投资8000多万元建起新厂区,又上了10条食用菌生产线,平泉的菌农,再不为“卖难”犯愁了。

  随后,润隆、乾通等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建起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协会+农户”的产销机制,农民由此增收5亿元。平泉的菌农,一个个脸上笑开了花。

  “加减法”做大“蛋糕”

  平泉能从一个山区小县变成全国食用菌产销大县,关键在于他们巧用“加减法”,把食用菌“蛋糕”做大。

  用好加法:靠园区带动产业扩规模。从2002年起,平泉每年投入300万元扶持食用菌产业发展,建成标准化示范园区400个。同时,着力提高龙头企业深加工增值水平,目前,全县从事食用菌产品、原辅料加工及产品保鲜的企业达40家,菌农户均增收1万多元。

  做好减法:用管理推动食用菌产业上水平。平泉县出台《食用菌标准化实施方案》等,加强菌种质量检测。七家岱乡雹神庙村赵连国在家搞1万袋香菇,每年坏15%。入驻园区后,统一生产标准,降低经营成本,坏掉的菌袋不到2%。通过实施新技术,低级品、次品率平均降低80%。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