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 中国合作经济新闻网>> 历史频道>> 人物>>正文内容

从抗战的烽火中走来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山西省浮山县寨圪塔供销社党支部书记刘荣升,常年累月坚持送货下乡,受到广大贫下中农的爱戴。图为刘荣升(左)正在庞家沟摆摊售货。                           新华社记者  王文学  摄

 

        山西省浮山县寨圪塔供销合作社于1943年7月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成立,归属于浮山县区农会,农民自愿集资入股。在艰苦的岁月中,该社虽屡经日寇的铁蹄践踏和阎锡山军队的严重破坏,损失惨重,但在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合作社顽强生存下来,并在组织农民生产、救济灾荒以及对敌斗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合作社职工已达30多人,街上的小商贩、小饭店也由原来的几家发展到30多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荣升成为该社的经理,他曾经四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该社始终贯彻“以农为主,以副养农”的方针,积极帮助农民发展多种经营。1964年全公社副业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一半以上。种植业、养殖业快速发展,资金多,肥料多,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当年在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全公社17个生产大队中,有12个大队有了储备粮,而且户均在信用社存款40元。1966年3月,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总社政治部和中国财贸工会联合发出《关于大力推广寨圪塔供销合作社经验的决定》。

        在采访中,寨圪塔供销社主任李玉栋对记者说,“我于1984年参加供销社工作,二十年来的风风雨雨使我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供销社人。1996年我走上主任岗位以来,更加深刻体会到供销社工作的艰辛和喜悦。在我刚接任主任时,首先摆在面前的是36.7万元的银行贷款和16.7万元的应付款,以及100多间需要维修的陈旧房屋,大部分职工都下岗了。面对如此困境,我首先把下岗的同志请回来,认真学习,统一思想,同时根据各人所长,重新调整经济结构,安排岗位,带动全体职工从社会筹集资金作为启动资金,开展各项业务。当年就供应给农民各种化肥1000余吨,种籽20吨,各种农机具1万余件,为农民推销核桃50吨,鲜蚕茧50吨,各种药材150吨,其它农副产品50余吨,实现利润2万元。”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寨圪塔供销社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实行了“一社两制”,即对工业品等综合门店实行职工承包制;对化肥和农副产品等综合门店实行集体经营制。同时,该社还抓住当地丰富的野生药材资源优势,组建了寨圪塔药材专业合作社。

(责任编辑 刘洁)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